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刪fb難保平安 (高天佑)

By on March 21, 2018

本文作者高天佑,為《信報》撰寫專欄「新聞點評」,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即使fb真的執笠,正如MSN和ICQ之衰落,我們也需要新的社交網絡工具來代替。(法新社資料圖片)

即使fb真的執笠,正如MSN和ICQ之衰落,我們也需要新的社交網絡工具來代替。(法新社資料圖片)

事緣英國大數據公司Cambridge Analytica(劍橋分析)一位創始員工Christopher Wylie向媒體爆料,稱該公司非法獲取了多達5000萬fb用戶資料,借此為客戶提供服務。劍橋分析本身大名鼎鼎,為目前全球最頂尖、也最神秘的一家大數據公司,其主要股東、美國富商Robert Mercer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大金主,白宮前首席策略師班農(Steve Bannon)則出任該公司董事;同時,特朗普在2016年競選時,也正式聘用了劍橋分析提供顧問服務。

據Christopher Wylie披露,劍橋分析主要向第三方機構購買fb用戶資料,涵蓋其詳細身份(如名字、性別、職業)、朋友網絡以及「讚好」(Likes)等社交行為。根據這些資料,大數據公司不難推斷出每一用戶的消費傾向以至政治取態。舉例說,建制陣營若要在fb賣選舉廣告,投放於「深黃」網民只會浪費彈藥,「深藍」擁躉亦不必再取悅,所以應該集中針對「淺黃」和「淺藍」,最好還能擊中他們各自關注的議題,諸如環保、醫療、教育等等,而這一切答案其實都可根據fb資料計算出來(前提是掌握的數據夠多),可見其威力有幾大。

現今fb上面有林林總總「分析你的九型人格」、「看你和哪個明星最相似」等第三方程式,用戶在使用前需要點擊「同意」授權該程式使用你的資料,無異於把自己的私隱中門大開。表面上,既然用戶自願同意,那麼fb和第三方機構似乎可以免責;但在現今數碼時代,大企業有責任盡全力保障用戶私隱,包括提醒所涉風險,以及限制第三方取用資料的手法和程度,不是一句「你情我願」就能置身事外。

「轉會代價」高 捨棄不易

由於今次洩密事件相當嚴重,不少網絡保安專家在接受傳媒訪問時,都建議用戶考慮刪除fb賬戶以確保私隱安全。假若大量網民都「退fb保平安」,該公司股價肯定還有排跌。然而這情況出現的機會極微,試想像現今科網時代,社交網絡乃大多數人不可或缺之工具;退一百步講,即使fb真的執笠,正如MSN和ICQ之衰落,我們也需要新的社交網絡工具來代替,很明顯「返唔到轉頭」。而有別於MSN和ICQ純粹是通訊工具,fb自2004年成立至今,已承載了逾22億用戶的人生歷程和回憶,包括朋友圈、帖子、照片(及辛苦掙來的Likes)等等,用戶的「轉會代價」極高。所以除非fb犯下彌天大錯,否則根本「大到不能倒」。

有說現今零零後、一零後新世代已不愛用fb,但他們最怕的並非私隱外洩,而是不喜歡被家長透過fb監視自己的生活;如何調和這種「世代矛盾」,以及在技術和模式上繼續引領潮流,反而才是fb的更大挑戰。

網上無私隱 自己要小心

相信大家都認同,不管你喜歡與否,現在已不可能放棄Digital Life。更極端的是在中國內地,剛宣布自5月1日起,在「社會信用系統」得分太低的國民於一年內不准購買飛機票和火車票,可謂寸步難行,這已不只是科幻劇Black Mirror中的虛構劇情。

短期來說,網民們須明白「上得fb要夠chok」,即是要預算自己放上fb等社交媒體的一切資料都可能被一覽無遺,別再天真以為在網上會有私隱。就算設定為只供親友觀看的照片和帖子,也要視作公開形象,以最chok姿態見人。至於私密的資料,例如「私影」照片、個人日記和商業機密,就最好以離線方式冷儲存及多重備份,不論私有雲或公有雲,都要三思而後上載。

更多高天佑文章:

[ English Version ]

Why Facebook will ride out the data leak scandal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