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人工智能與文創產業 (廖錦興博士)

By on April 20, 2023

本文作者廖錦興博士,為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榮譽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去年底發布的人工智能(AI)聊天機械人程式ChatGPT,近半年成為全球矚目的熱門話目。僅經過兩個月,用戶登記人數就破億,每天登入次數更是以千萬計,實在厲害。在眾多引人關注的議題中,教育界關注是否要讓學生使用人工智能;還有人工智能發展會否取代現有的眾多工種,導致失業率飆升等等。

就文創界而言,對於人工智能生成系統有不同意見。例如,在ChatGPT輸入要求後,可秒速生成劇本及文章,甚至可用AI創作藝術作品、歌曲及影片等。那是否意味文化藝術從此走向AI化?是否值得懼怕被取代?

科技對文創產業有廣泛用途和深刻意義,文創或演藝業界應加以利用,提升創意空間。(政府新聞處圖片)

筆者並不同意文化藝術會被人工智能聊天機械人程式取而代之。相反,藝術創作者若能善用創新科技,可提升藝術效果,為觀眾帶來嶄新的藝術體驗。香港中樂團在上月「維港夜色 母港首航」音樂會,便運用5G技術進行網上直播演出。上月國際藝術展Art Basel Hong Kong,亦採用不少藝術科技(Art Tech),讓觀眾耳目一新。

其實,人類對機器的恐懼,可追溯到十九世紀英國出現第一次工業革命。自動化取代舊有工種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按薩伊定律(Say’s Law),供給能創造自身需求(Supply Creates its Own Demand),因此創新科技必然創造出新的就業或商機。與其花心思去抗拒,不如讓新生代發揮創意,善用科技改變社會,創造更好的未來。

香港中樂團在「維港夜色 母港首航」音樂會,運用5G技術網上直播演出。(廖錦興提供圖片)

正當不少行業擔心AI技術令飯碗不保時,電影業卻出現蓬勃景象。從去年至今,港產電影場場爆滿,不論是超級特技效果的大製作,還是小眾題材電影,都大豐收。以人為本的現場表演藝術(Live Performing Arts)更受歡迎,由黃子華和林海峰演出的舞台劇《愛我別走》,不斷加場仍一票難求。

筆者本月初在大館觀看由盧宜均及劉榮豐主演的《圍盧豐咪》,這是兩位熱愛音樂和表演藝術唱作人,繼《Tri家仔》以兩文三語及《撈鬆》以鄉下話演出後,再用原創音樂、港式歌廳(Cabaret)等形式笑唱不同年代的語言、潮語與年代身份的關係,具本土藝術元素又輕鬆過癮。這些現場表演藝術獨一無二,並非人工智能可以取代。若將來透過AI技術或創新科技,與傳統表演藝術結合,大搞「crossover」,相信會擦出不一樣的火花。

《圍盧豐咪》現場表演藝術獨一無二,並非人工智能技術能夠取代。(廖錦興提供圖片)

科技對文創產業有廣泛用途和深刻意義,文創或演藝業界應加以利用,提升創意空間。筆者亦期待未來能夠在現場,觀看更多融入藝術科技元素的話劇和表演。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