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建造業數碼轉型仍需努力 (鄧淑明博士)

By on November 9, 2021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本地建造業面對勞動力老化、成本上升等問題,如何能夠運用科技化危為機?

香港建造商會估計,行內職位空缺高達1.5萬個,且目前逾五成技術工人已年屆50歲;政府數據顯示,以1975年為基數,2021年的建造成本比當年上升16倍,工資更勁飆23倍。另一方面,樓齡逾50年的私人樓宇佔全港私樓四分一,料到2046年會佔全港樓宇數量一半,舊區重建及舊樓維修的需求迫在眉睫。此外,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達300平方公里「北部都會區」,亟需人手建造,但勞動力從何來?種種危機之下,造就了建造業以創新科技邁向數碼轉型的趨勢。

香港建造商會估計,行內職位空缺高達1.5萬個,且目前逾五成技術工人已年屆50歲。(新華社資料圖片)

香港建造商會估計,行內職位空缺高達1.5萬個,且目前逾五成技術工人已年屆50歲。(新華社資料圖片)

建築工程往往繁瑣,既要管理建築圖則、文件、工地物資和機器,又要滿足政府的規例及環保要求,更需協調客戶、顧問公司、承建商團隊,以及可能受拖累的持份者。如何有效管理這些錯綜複雜兼數據格式五花八門的資料,並同時確保內外溝通暢順?我認為,以兼容性強的地理資訊系統(GIS)為核心,結合建築訊息模擬(BIM),是目前的最佳方案。

GIS除了有強大的分析和3D顯示功能,更能把建築訊息模擬、電腦輔助設計(CAD)繪圖、物聯網(IoT)、數碼分身等各種格式的數據共冶一爐,毋須用戶切換不同介面。這個平台又稱為通用資料環境(CDE),它收集和存放各種資料,既便利內部溝通,亦有助團隊評估項目成果、對環境的影響,以及長遠效益。

樓齡逾50年的私人樓宇佔全港私樓四分一,舊區重建及舊樓維修的需求迫在眉睫。(法新社資料圖片)

樓齡逾50年的私人樓宇佔全港私樓四分一,舊區重建及舊樓維修的需求迫在眉睫。(法新社資料圖片)

以GIS建立CDE的好處是提供單一資訊來源(SSOT),所有資料只以一個特定來源為準,可免除數據新舊不分或真假難辨的問題,也能直接連結到雲端平台作進一步分析,CDE實在是項目管理成敗的關鍵。

為推動建造業以數碼化提升效率、質素、安全性和環保成效,「2021建造業議會數碼化大獎」於上周舉行。不過,觀乎今次得獎者,從政府、公私營企業到大學,掌握GIS這種創新科技優勢的並不多,20多個機構及項目中,僅6個懂得運用。其中兩個實例,一個是香港機場管理局,它連奪兩個獎項,都是把GIS與BIM結合;另一個是「初創企業」,在冠亞季3家公司中,有兩個都是在解決方案中融滙GIS和其他數據,如IoT、人工智能及區塊鏈等,令人看到建造業的數碼化未來。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