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培育創科人才 港府須主動出擊 (莫乃光)

By on November 1, 2019

本文作者莫乃光,為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為信報財經新聞撰寫專欄「專業議政」。

有報告指,本港多達64%企業在聘請STEM人才方面有困難。(政府新聞處圖片)

有報告指,本港多達64%企業在聘請STEM人才方面有困難。(政府新聞處圖片)

環球經濟滿布陰霾,香港不能獨善其身。有官員近日表示本港第三季經濟已步入技術性衰退,不排除全年經濟呈負增長的可能性。特區政府選擇向運輸業、旅行社等發放現金補貼,但提供的資助和租金減免等紓緩措施只是杯水車薪。

經濟環境愈見嚴峻,企業有機會出現裁員潮。政府支援以商家為主要對象,擔心飯碗朝不保夕的普通打工仔以至科技界從業員,除了積穀防饑還須未雨綢繆。

新加坡積極培訓創科人才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出席立法會時表示,社會動盪影響人才來港意欲,削弱香港在全球爭奪創科人才的競爭力。政府去年6月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為期3年,他表示計劃的申請數目近日有所減少,但博士專才庫及研究生計劃的申請人數則是不跌反升。

科技發展迅速,勢令企業和職位轉型,職位所需技能的變化只會愈來愈大。有研究預測香港約有28%的在職人士,即高達約100萬工作人口,會在未來10至20年內被人工智能取代。研究結果顯示,較低技術的工種易被取代,反映在職人士須增值以擔任更高階的工作,才不會在經濟倒退時率先被淘汰。

社會環境惡化,當局必須正視本地科技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新聞處圖片)

社會環境惡化,當局必須正視本地科技人才流失的問題。(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給予從事研發的博士專才的資助每個月可達32000元,但港人一人一生卻只有兩萬元持續進修基金資助,提升本港人才競爭力從何談起?據政府早前發布的《2027年人力資源推算》,香港人才需求每年約以0.3%增長,其中創科人才需求年均增長達4.3%,為各行業之最。

在吸引科技專才來港之外,筆者多年來一直建議加強培育和提升本地創科人才,幫助港人持續學習數碼技能來裝備自己,作為應對缺乏創科人才的優先考慮。

谷歌近月發表的《智慧數碼城市白皮書》顯示,本港多達64%企業及51%中小企反映在聘請具STEM知識的人才方面有困難。世界經濟論壇(WEF)10月初公布最新全球競爭力排名,香港有4項排名列第1,但創新能力仍然落後於新加坡,得分亦比新加坡低。若仔細分析研究報告內容,香港在現有勞動人口的技能整體水平、活躍人口的數碼技能及尋找高技術人才的容易程度等多個評分均見下跌,當局必須正視問題。

社會環境惡化,考慮移民的人增加,怎樣保留香港本地的科技人才以免持續流失是一大課題。可惜的是,本月特區政府的《施政報告》只顧短期解困,再次沒有把握機會,加大規模投資於科技人才升級和整體勞動人口培訓科技能力。政府去年8月推出再工業化及科技培訓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本地企業員工接受高端科技培訓,但除了幫助小數公司員工之外,更廣泛、個人化的培訓支援才能幫助每一個人有機會自主升級轉型。

政府應與產業、教育和培訓界加強建立產業主導的培訓。(政府新聞處圖片)

政府應與產業、教育和培訓界加強建立產業主導的培訓。(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的人才培訓如多頭馬車

未來技術需求變化勢必更急速,香港政府和企業的upskilling不能停留於各自修行。新加坡教育部長10月宣布SkillsFuture計劃將和IBM合作,未來3年提供課程培訓2500名新加坡人學習人工智能,並幫助他們在人力資源、供應鏈管理和媒體方面應用;5個兩天課程分別涵蓋基礎理論和實習、應用,例如透過AI機械人改善與顧客互動,以及更進階的數據分析、區塊鏈和使用AI分析語言。

香港政府應與產業、教育和培訓界加強建立產業主導的培訓,多為中小企和員工提供靈活的學習資源和培訓模式,降低支持員工學習的難度,幫助他們獲得行業所需的科技知識及技巧,以配合產業數碼轉型和提升效率。

新加坡SkillsFuture最近亦公布多個新措施,包括與德國工程公司合作於明年第四季設立為中小企而設的先進製造業培訓中心,以及為畢業生和在職工程師提供8周的技能提升計劃,估計未來兩年可培訓200名工程人才有關物聯網和敏捷開發等知識。這些主動和多元化的措施值得港府仿效。

香港的人才培訓體系猶如多頭馬車,教育局推動資歷架構、學校的STEM教育和支援;勞工及福利局推行持續進修基金;創新及科技局集中處理科技人才相關培訓;另外亦有僱員再培訓局、職業訓練局提供不同課程。這些部門的角色和定位應該如何?培育創科人才和促進產業轉型方面的策略和目標為何?香港的人才培訓架構必須應付科技日新月異和未來行業變化,不能繼續各自為政。

更多莫乃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