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智慧城市如何分高下 (鄧淑明博士)

By on May 2, 2019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智慧城市的重點是什麼?日前一場討論惹人思考。

話說我在香港大學任教有關智慧城市的碩士班剛上了最後一課,那一課是同學以揀選的智慧城市,分組演示該市的智慧特色以及香港可以借鑑之處,並接受來賓即場提問。

嘉賓都大有來頭,並大多已在這個課堂客串講授過自己的專業課題,包括(以英文姓氏排序):起動九龍東專員區潔英、地政總署助理署長(測繪事務)陳少彬、滙豐銀行Asia Pacific Innovation Lead的Stephen Cheshire、港大計算機科學系名譽教授張英相、運輸署總工程師(智慧出行)何偉基和助理署長(市區)羅慶新、水務署助理署長(機械及電機)李大安、中電學院校長潘偉賢、香港天文台台長岑智明,以及政府資訊科技總監辦公室助理政府資訊科技總監(產業發展)黃志光。

而六組同學分別以波士頓、愛沙尼亞、首爾、新加坡、倫敦和冰島首都雷克雅未克為研究地點。

老實說,智慧城市來到今天,各大城市的做法看來大同小異,均運用開放數據、智能燈柱、傳感器和攝錄機(CCTV)偵測路況來改善交通等等。那如何能分高下?

智慧城市以「人」為本,重點的並非種種技術,令人安心居住才是根本價值。(路透資料圖片)

智慧城市以「人」為本,重點的並非種種技術,令人安心居住才是根本價值。(路透資料圖片)

加拿大多倫多兩年前宣布,計劃夥拍私人企業Alphabet(Google 母公司)把海旁一個面積約兩個粉嶺高爾夫球場般大的舊區,發展為最先進的Sidewalk Labs,作為智慧城市示範。屆時即使在嚴寒的冬天,雪花一接觸到預熱的路面會融化、傳感器監察交通保障行人安全、無人駕駛會把市民送抵家門。

可是,去年底項目負責私隱問題的顧問的請辭,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位顧問Ann Cavoukian是安大略省的前私隱專員,她指項目中第三方收集到的數據,毋須抹去身份,換句話說,敏感資料如市民樣貌、車牌號碼未來也許會作商業用途,有違當初訂定的原則,因此憤而求去。

因此,當天課堂上運輸署嘉賓的分享格外令人喝采:香港路面其實也不乏CCTV,但他們刻意採用清晰度較低的影像,用後也會刪除紀錄,因為尊重市民的私隱,不讓香港變成監控城市。

我以前也提過的美國芝加哥「物列陣」(Array of Things)計劃一樣值得借鑑。這個由芝加哥大學發起並於2016年推出的計劃,在巿內安裝數以百計收集城市實時環境數據,如空氣質素、濕度、噪音、交通和行人流量的小箱子在燈柱上。但「物列陣」只採用攝影機紀錄每秒一兩張的靜止和較粗糙的影像,確保不能錄取如車牌號碼或人面樣貌等資訊,同時,抽取數據如汽車數目後,影像亦會在數分鐘內自動刪除,保障市民的私隱。

我們常說智慧城市以「人」為本,重點的並非種種技術,令人安心居住才是根本價值。

當城市的CCTV數量太多,不少市民都會擔心私隱問題。(路透資料圖片)當城市的CCTV數量太多,不少市民都會擔心私隱問題。(路透資料圖片)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