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阿里騰訊賣賣賣 (高天佑)

By on March 26, 2019

本文作者高天佑,為《信報》撰寫專欄「新聞點評」,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減持之後,馬雲【圖】和蔡崇信仍繼續持有阿里約6%和2%股權,總值逾300億美元。(中新社資料圖片)

減持之後,馬雲【圖】和蔡崇信仍繼續持有阿里約6%和2%股權,總值逾300億美元。(中新社資料圖片)

投資潮流瞬息變幻,不久之前仍然炙手可熱的中國科網業巨擘騰訊(00700)和阿里巴巴,近日卻分別被大手減持,而且拋貨者大多屬於insider, 莫非意味着兩家巨企已經見頂,前景暗淡,連內部人士都不看好?其實未必,無數歷史案例證明,隨着股價節節向上,不免帶來減持誘因,卻不代表不會「高處未算高」。

獲厚利減持 高處未算高

先講阿里巴巴,最初於2015年跟電器零售商蘇寧(002024.SZ)結為戰略盟友,互相認購對方股權;其中,蘇寧斥24.5億美元,按每股87.81美元,獲得阿里1.04%股份。阿里股價在去年6月一度升至212美元,令蘇寧這筆投資賬面大賺超過140%。

不過,蘇寧於去年12月宣布,已經分3次把手上所有阿里持股沽清,合共套現約42.5億美元,扣除入股成本後,如此走一轉便淨賺約18億美元,同時展示蘇寧和阿里的交叉持股關係只維持了不到4年。當然,阿里目前仍持有蘇寧股份,而且兩家公司在零售、體育等方面繼續有業務合作。

除了蘇寧,阿里還有一個戰略夥伴,就是來自台灣的硬件巨擘鴻海。據了解,鴻海從很早期便持有阿里股權,前者去年分拆旗下富士康(601138.SH,現稱工業富聯)在A股IPO時,阿里亦是戰略投資者之一。不過,鴻海剛於上周宣布,以每股181.1美元減持了220萬股阿里,套現約4億美元;交易後仍持有260萬股,市值約4.7億美元。

不只戰略夥伴相繼賣股「嗗水」,連阿里創辦人馬雲和副主席兼元老蔡崇信亦於本月15日共同宣布,擬於未來12個月內分別減持最多2140萬股和920萬股阿里巴巴,即合計達3060萬股,套現所得將用於公益和個人財務安排。早於阿里2014年在美國IPO時,馬雲和蔡崇信已承諾將會合共捐出2%股權行善,今次減持亦屬這個慈善大計的一部分。按上周五收市價計,3060萬股阿里約值54億美元。而在減持之後,馬雲和蔡崇信仍繼續持有阿里約6%和2%股權,總值逾300億美元。

自馬化騰當年首次減持後,騰訊股價大踏步再累漲超過20倍,可謂愈沽愈升。(中新社資料圖片)

自馬化騰當年首次減持後,騰訊股價大踏步再累漲超過20倍,可謂愈沽愈升。(中新社資料圖片)

另一邊廂,作為騰訊最大股東、持股31%的南非Naspers昨天宣布,擬分拆旗下以騰訊股權為主的互聯網業務資產在荷蘭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上市;預料在IPO之後,Naspers將持有該新公司75%股份,其餘股份用作公開發售,這相當於Naspers變相減持騰訊股權。據Naspers行政總裁Bob Van Dijk解釋,此舉是為了更好地體現騰訊股權價值,減少Naspers估值之折讓,並有助更專注發展互聯網業務。

馬化騰愈沽愈升 少賺2000億

實際上,就連理應最了解公司營運和價值的大老闆自己,有時候也會「賤賣股票」。最佳例子正是馬化騰,早自2008年開始,他便以「改善生活」為由多次大手減持騰訊,最低沽貨價為每股67元(相當於「一拆四」之後的每股17元),讓其持股由最初逾14%,降至目前不足9%。

一般而言,大股東減持會被視為不看好公司前景,惟自馬化騰當年首次減持後,騰訊股價大踏步再累漲超過20倍,可謂愈沽愈升。按騰訊現價計,假若馬化騰從未曾減持,他的持股價值將較目前再增加約2000億元。另方面,若有小股東當年看到馬化騰減持,便解讀為公司發展見頂,跟風拋售股票,事後肯定「揼心口」。

邢李㷧春江鴨最佳典範

當然,有時候大股東沽貨的確是凶兆,一個極端例子是「前.股王」思捷(00330),一手湊大這公司的大股東邢李㷧,自2002年起不斷大手減持,在幾年間由持股42%降至不足2%,共套現逾200億元;思捷股價在初期亦曾愈沽愈升,但自2007年創出133元新高後便掉頭插水,兼且一蹶不振,至今累瀉達98%,邢李㷧堪稱史上最勁的「春江鴨」示範單位。

講到底,投資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腦袋,靠自己去決策。正如很多老前輩話齋,在股壇和馬場上,輸得最攤攤腰的,往往是經常陪大股東和練馬師飲茶灌水,收到最多「內幕山埃貼士」的精叻仔。

中國科網業巨擘騰訊(00700)近日被大手減持,而且拋貨者大多屬於insider。(網上圖片)

中國科網業巨擘騰訊(00700)近日被大手減持,而且拋貨者大多屬於insider。(網上圖片)

(編者按:高天佑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