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未來思維下的嶄新工種 (鄧淑明博士)

By on January 8, 2019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教育講論

人口老化是香港以至全球發達地區日益惡化的問題。(法新社資料圖片)

人口老化是香港以至全球發達地區日益惡化的問題。(法新社資料圖片)

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在2018年11月發表的《世界人才報告》,香港錯失亞洲第一,引發廣泛議論。

人才事關重大,筆者有兩點觀察想和大家探討,分別是「解難能力才是關鍵」和「吸引年輕生力軍應對人口老化問題」……

一、解難能力才是關鍵:

香港在「公共教育支出總額」全球排56名,源於公共教育開支佔GDP比例偏低,連哈薩克斯坦也不及──對方的數字是3.6%,優於我們的3.3%。

然而,同樣是公共教育支出佔GDP比例較少的,還有新加坡(2.8%,排名60)、日本(3.3%,排名57),但觀乎另一評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國際學生能力評估計劃》(PISA),三年一度測試全球72個經濟體的15歲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能力,結果新加坡在上一次比試中全部奪冠,而香港和日本也分別奪得前列位置。

因此,投資教育固然重要,但數字有時誤導,反而學生和現實接軌的能力,我認為更加重要。

隨着人口老人惡化,在《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在其中細項「勞動力增長」只排34名。(法新社資料圖片)

隨着人口老人惡化,在《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在其中細項「勞動力增長」只排34名。(法新社資料圖片)

在10月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每年9億的恒常撥款,向公營及直資學校發放、恒常的「全方位學習津貼」,以支援學校更大力推展全方位學習,在人文學科、STEM教育、體藝、德育和公民教育等不同課程範疇,促進學生走出課室,拓寬視野。

鼓勵年輕人將虛擬世界和書本的所學,用於解決現實難題,令同學不流於「網上談兵」,是今天家長和老師的共同難題,亦是學生亟需加強的能力。

如何可以做得到?日前新加坡土地管理局局長在聯合國發言,談到如何建構智慧社會,指出解難需要兩種能力:一、空間感──因為八成以上數據和地理位置相關,年輕人宜多培養空間感;二、多元技能──今天許多科研其實是把已有科技在不同領域應用出來,因此要有文理社經多方面的知識,才可思索到怎樣運用科技。在過去兩年,教育局以「氣候變化」和「智慧城市」為主題的跨學科比賽是個好開始,尤其透過經驗學習活動,提升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能力,為未來作好準備。

人口老化問題

二、吸引年輕生力軍應對人口老化問題:

在《世界人才報告》中,香港在其中細項「勞動力增長」只排34名。剛巧在報告公布前兩天,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指出,香港到2041年預計需要多三倍護理員,未來40年仍需要興建多1200間資助安老院,他認為目標遙不可及。

日本擬配合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提升安老院舍和居家長者的生活質素。(路透資料圖片)

日本擬配合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提升安老院舍和居家長者的生活質素。(路透資料圖片)

人口老化是香港以至全球發達地區日益惡化的問題,但似乎未見本地教育界、社福界以至政府全面思考解決之道,尤其如何吸引年輕人入行。

日本是人口老化大國,到2025年,預計會有37萬個照顧員空缺。由於生育率低,勞動人口下降,因此政府鼓勵應用創新科技,包括物聯網(IoT)把虛擬和現實緊密地聯繫,配合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提升安老院舍和居家長者的生活質素(如預測長者什麼時候需要去洗手間)。這個名為「社會5.0」或「聯繫工業」(Connected Industries)的策略,把人口不斷老化的「危」,化為振興經濟的「機」,因此也被視為日本逆轉勝利的契機。

不少嶄新工種由此產生,從感應器和IoT網絡的規劃、生命科學統計數據的監測、社會行為模式的建立,以至大數據分析、疾病預測模型等,令工種不再限於傳統的護理,扭轉護老工作僵化的形象,再配合加強在職培訓,有望吸引生力軍。

今年「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主題是「未來就緒」(future ready),即如何為未來的生產力作好準備,可否在科技變革中,讓社會上人人受惠,令大眾在未來不單安身立命,也增加向上流的機會。這種「未來就緒」的理念,也是我們對政府的期許。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