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與機遇 (梁穎準)

By on May 23, 2018

本文作者梁穎準,現任亞傑協會(AAMA)珠江三角洲分會副主席兼創始會長,是一位信息技術和國際市場進入的企業家。梁先生為哈佛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以及香港大學電機工程學士。曾居住於亞洲和美國的各城市,包括在矽谷12年。

香港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不少內地公司的國際總部和跨國公司的亞太總部。(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不少內地公司的國際總部和跨國公司的亞太總部。(法新社資料圖片)

【A】雙城記 / 雙灣區記:

粵港澳大灣區是最近備受關注的話題。 「灣區」這名字,30多年前已刻印在我腦中。我 1974 年 首次 踏足美國金山灣。那時金山灣只叫「三藩市灣區」, 還沒有 「矽谷」的名字。80 年代初期, 因為 英代爾 、AMD等的矽晶片公司,與惠普等個人電腦公司,開始當上了 “矽谷” 的代言人,把 “矽谷” 這個名字開始普及了。

我 九零年代回流香港,這二十多年來,致力於珠三角的 經貿發展,尤其 對外貿易與投資、引進外資與外國科技、以及幫助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工作。累積的經驗, 令我 深深體會到,珠三角要踏上 經濟發展成功之路,粵港澳大灣區 各個城市是必須資源整合!

我在矽谷與粵港澳大灣區這兩個城市群,都居住過很多年。感受到兩地有不少相似。深圳像 Palo Alto, 珠海像 Fremont,香港,就 有一點似三藩市 (亦有人說香港似曼哈頓)。三藩市灣區的 “金山灣 捷運” 1972年 通車後,把 金山東灣 的城市 如 Fremont, 連結上 三藩市,有力地 幫助東灣 80 年代 起飛。 Fremont 人口 從 1970 的 十萬人,增長到 現在快30萬。與此同時, 多家企業如 Cirrus Logic、 Assyst、Seagate,Tesla 等等,亦紛紛落戶。單單 Tesla一間公司僱傭了6000人,對當地就業注入有力的強心針。

矽谷給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個啟示,矽谷內各鄰近城市的互補性很強 。各具備自身世界一流的實力。所以,整合與合作的策略,會讓各城市發揮各自的 優勢 發展出讓人驚喜的成果。攜手合作,對於促進矽谷實現成功條件,或多或少會起關鍵作用。

【B】 矽谷可以在大灣區翻版嗎?

要探討這問題,首先要了解矽谷的生態系統!世界上許多地方想複製矽谷的經濟引擎。但是創造另一個矽谷將比任何人想像都難得多。是因為矽谷的生態系統 及文化的獨特之處,不僅僅是初創企業,來得更複雜的。矽谷的生態系統 及文化有 3 點獨特之處:

第一,它擁有效益臨界量 (Critical Mass) 的串行收購者 (serial acquirers),從甲骨文、思科、惠普、英特爾等公司開始, 再加谷歌、Salesforce、 蘋果、Facebook和LinkedIn等公司。已建立一股相當龐大的力量,這些矽谷公司集團,擁有健康的 資產負債表和前瞻性的遠見,能夠 進行 非常 大型 的併購。

第二,這些公司大力發展引領產業的 顛覆性 技術變革 (disruptive technology changes)。蘋果、Google 已經打亂了移動通信行業,Google、Facebook 打亂了 廣告行業。蘋果統治 音樂產業。 Tesla 打亂了汽車產業。 Netflix、Airbnb、Uber 和其他幾十家公司試圖將全新的商業模式拓展到不同的商業領域,並且 引發無數企業 的高 度裂變,產值往往以千億美元 計算。

第三,矽谷是全球化、大規模、不常規的。矽谷有 50萬個 科技從業人員。如果 服務商也計算在內的話,可能有100萬大軍。這股勞動力是全球性的。幾乎三分之二在矽谷工作的人是 所謂 “外國工人”。他們從世界各地,五湖四海遷徙到矽谷,帶來了多樣化的經驗,他們也了解 不同行業在不同國家,如何運作。

矽谷的科技從業大軍是多樣化的、不常規的、叛逆的、怪異的……總而言之,矽谷的成功根源在於企業文化和人脈互動關係! 矽谷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 一個巨大的社交網絡,這個社交網絡遠於面書等企業創立之前,已經在現實世界存在。

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以及多元化的企業文化,促進了美國矽谷的成功。(法新社資料圖片)

來自世界各地的創業家,以及多元化的企業文化,促進了美國矽谷的成功。(法新社資料圖片)

在過去的20年裡,矽谷科技創業公司中,佔六成的創辦人,是出生在美國以外的。這是美國整體的兩倍 ! 宏觀這30多年矽谷的興旺,可以歸納,這城市群的成功,包括以下四個先決條件 :

1. 強大的人力資源和人際網絡;
2. 鼓勵創新、創業和科技的企業文化;
3. 開放包容的系統,能海納百川,接受來自五湖四海的人;
4. 提供優質的安居樂業環境。

粵港澳大灣區要復制矽谷的成功,甚至希望超越矽谷的成就,可以參考上列的先決條件。

【C】 香港的角色,優勢、挑戰

香港回歸快21年,分析香港過去這21年的主要發展,同時展望未來,我體會到:發展香港作為國際商業區域總部。包括大陸公司的國際總部和跨國公司的亞太總部,有8000多家香港公司。這8000家 國際公司僱用了超過42萬人。它佔香港就業人口(380萬)的11%,並已成為香港經濟運作重要的一部分。

不論是國內公司擴大其海外業務 (走出去),或者外國公司進入中國市場( 引進來),香港已成為跨國公司在亞太地區設立總部的首選。香港這方面的優勢,二十一年來,在國際舞台上有增無減。

2. 香港人才助中國企業外出

香港是一個外向型經濟體,我們本地 經濟表現往往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由於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香港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港商北上設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很低,是一個低成本的生產基地,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一個潛力無限的消費市場。香港在這方面一直 從以高質素商業服務,提升中國的競爭力。近年來,當西方國家尋找新業務時,往往無法避免進入中國 (反之亦然)。香港從中有機會發揮香港的優勢,如 金融、會計、法律、設計、媒體,技術等,都是中國企業需要的服務,也是香港的優勢所在。

【D】 區內商界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看法

2017年9月,KPMG 與香港總商會聯合發布了對香港,廣州和深圳企業高管的調查結果:

  • 80%的受訪者表示支持整個大灣區的綜合發展,認為香港人有很大受益。
  • 受訪者認為綜合發展 的主要優點包括:(1)提高了企業協同效應,(2)人才流動更自由,(3)增強了滲透市場的能力。
  • 90%的受訪者相信大灣區可能有利於幫助中國經濟 持續發展。
  • 37%的人相信 大灣區 將能夠在10年內在經濟規模上與大東京灣區 相媲美。
  • 受訪者認為最有可能受益的行業 是(1)貿易和物流(68%),(2)金融服務(62%)和創新技術研發(60%)。
  • 然而,挑戰依然存在。受訪者認為必須克服兩個關鍵挑戰:(1)保護主義或妨礙合作的措施,(2)大灣區城市政府之間的競爭和內耗, (3) 孤島思維。

矽谷給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個啟示,矽谷內各鄰近城市的互補性很強﹔圖為深圳市景。(中新社資料圖片)矽谷給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另一個啟示,矽谷內各鄰近城市的互補性很強﹔圖為深圳市景。(中新社資料圖片)

【E】本人觀察與結論:

1)粵港澳大灣區要成功,不在於各城市獨立的優越, 重點在於整個城市群的優越,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競爭實為重要。

2)香港要成功落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 綜合發展, 關鍵在於儘早向 公眾 、 持份者展示落實這計劃 的益處。

廣泛對外加強 公眾 、持份者、外國對粵港澳大灣區的認識,對於吸引人才、資金、項目 的能力非常重要。

3)早期的發展勢頭可能以落馬洲河套區的形式出現,其成功將體現出香港與深圳緊密合作的好處。

4) 人才在大灣區內流動很重要。港珠澳大橋,高鐵,深中通道,等等各項交通基礎設施項目提供的連通性得到改善,這將有助於此項工作。此外,還應審查邊境的移民和海關管制措施,以促進更好的人流。市政府必須共同努力來緩解海關程序。也許歐盟模式(申根安排,其中24個歐盟國家和2個非歐盟國家廢除了其公民的內部邊界管制)可能被視為“大灣區旅行通行證”的參考?

5) 矽谷並非前面一片坦途。面臨的發展瓶頸與挑戰 很多。這些瓶頸與挑戰, 可供粵港澳大灣區作參考 ……….

6)一些香港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這是佔小部分但發聲非常大的一群人。幸好,顯然越來越多有識之士了解到,香港人應好好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一起奮鬥,令香港再次騰飛。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