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建立社群撮合商機 共用空間激勵創意

By on April 7, 201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開放式的討論氣氛,以至創客的社交活動,有助激發新意念。

開放式的討論氣氛,以至創客的社交活動,有助激發新意念。

本港商廈租金高企,共用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遂應運而生,為一班沒有辦公室的小老闆提供工作枱、茶水間、Wi-Fi及會議室等,不但營造輕鬆自在的辦公環境,更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創業小社區。為探討本地共用工作空間的發展前景,《信報》StartupBeat今次請來theDesk聯合創辦人許飈(Thomas)及VResidence創辦人蔡智文(Peter)分享見解。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許飈 theDesk聯合創辦人

   蔡智文 VResidence創辦人

尹:共享工作空間增長很快,但以往也有商務中心提供類似工作環境,同樣是共享辦公的地方,兩者有何分別?

許:初創熱潮帶動共享工作空間發展,它與商務中心不同之處在於強調社群,而且開放地方較多,讓會員之間互相認識,尋求合作機遇。全世界最大商務中心Regus,推出的廣告也主打建立社群,宣傳共享工作空間的經營模式。

舉辦活動增凝聚力

尹:Peter(蔡智文),你建立公司時有否考慮過,究竟自設辦公地方好,還是搬入共享工作空間好?

蔡:共享工作空間的吸引力在於建立社群,不時會舉辦活動,初創公司需要這些事物,但我本身也有辦公室,擁有自己辦公室的好處是同事可以布置周圍的環境,營造家的感覺。

尹:香港寸金尺土,一張辦公桌的月租起碼索價幾千元,讓人覺得很貴,共享工作空間到底有何價值?

許:如果你令旗下會員(租戶)覺得,自己擁有的不只一張辦公桌,而是整個空間,那麼他不會覺得很貴;因此,空間的設計十分關鍵。在同一張桌上工作的人士,若彼此關係良好,不會覺得缺乏私隱。

尹:有些人會標籤共享工作空間是「創業劏房」, 推動及教育市場接受這種共享概念會否很困難?

許:有人以為,一張辦公桌的月租達幾千元,覺得是有利可圖的劏房生意,那就錯了!如果以劏房形式來經營共享工作空間,失敗的機會很大,因為這樣做無法建立社群。

市場料5年增50倍

尹:有些較大型的共享工作空間,為何可以收取較貴租金?又有人願意租用?

許:我相信這種共同租用辦公室的形式是大趨勢,現在經濟前景不明朗,去年就有兩隻「黑天鵝」──英國脫歐及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飛出來。若要一間初創企業就未來3年規劃辦公室的地點及面積,實是天方夜譚。共享工作空間為這些公司提供靈活性。

有關行業甚具發展潛力,統計顯示,本港總辦公面積有2700萬方米,我估計共享工作空間只佔7萬至8萬方米,比率僅0.3%。如果5年之後比例增至10%,意味共享工作空間將有50倍增長,可望吸引資金發展相關行業。

尹:我們討論過共享工作空間,不如講得長遠點,討論共住空間(Co-living Space)。政府提過將在科學園旁邊興建一座「創新斗室」,為創業家提供住宿單位。香港存在土地問題,到底共住空間是否可行?

許:我認為共住空間的概念很好,剛畢業的年輕人難以負擔市區住宅租金,因此值得嘗試。

蔡:內地人通勤(往返工作地點)的時間比港人長,我旗下的前海員工有些從外省來,難以負擔核心區域房價,便租住深圳寶安區。由於居住位置偏遠,通勤時間很長,相信內地共住空間的需求比香港更大。

共住釋放創業動力

尹:以整個初創生態圈看,共享工作及共住空間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蔡:我覺得香港的共享工作空間做得不錯,能透過舉辦活動建立社群及增加凝聚力。香港的初創生態圈仍落後於鄰近地區,例如台灣、新加坡及深圳,不是因為我們不夠努力,而是在於人才不足;加上市場細小,未能推動理應可行的意念。如果我們繼續一盤散沙,便難以跟其他地方競爭。我建議各個共享工作空間合辦更多大型活動,吸引海外投資者注意。

許:《信報》已故著名專欄作家曹仁超曾勉勵年輕人:「不要讓500呎綁住青春」,惟現時本港居住問題為年輕人帶來很大壓力,為了置業不敢創新。父母願意借500萬元給子女買樓,卻不願意借50萬元給下一代創業。若共住空間讓人覺得不一定要擁有居住單位,便可釋放資金,鼓勵年輕人為創業承受風險,對香港初創生態有正面影響。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左起)尹思哲、許飈及蔡智文不約而同看好共享空間前景。

(左起)尹思哲、許飈及蔡智文不約而同看好共享空間前景。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