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大數據選舉戰(車品覺)

By on August 29, 2016

本文作者車品覺,為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專家合夥人、原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為《信報》撰寫專欄全民大數據

若說奧巴馬是歷來最善於使用大數據的國家元首,相信沒有人會反對。就美國競選而言,大數據已變成一種「標配」,即是基本招數,例如今年年底美國總統大選,雙方陣營的數據科學家各師各法,對選民的了解程度跟從前的統計式民調不可同日而語。

相對來說,對於香港立法會選舉,可看出大部分競選團隊一直停留在「鬥大聲」階段,主力還是使用通用宣傳途徑,偶爾在社交媒體傳達訊息或發布廣告,鮮有懂得收集效果數據作定向傳播。但是大家千萬不要忘記,九十後的年輕人是百分百的互聯網人,亦即是社交媒體的主導人群,今天的政客若忽略這一點,肯定「冇運行」。

定向傳播致勝

去年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莉宣稱,其贊助者有61%為女性;但事實上,她的捐款系統並沒要求贊助者透露性別,於是便有記者問,這個數據是怎麼得來的?答案是:結合其他數據來源,藉之確定某個名字最可能屬於哪一性別。這其實是一個典型的大數據關聯例子,一旦能夠標識群眾的「身份特徵」,競選政綱便可在更加個人化的層面上爭取選民,再借助社交媒體的滲透力,消息可以迅速傳播、迅速修正,而且數據監控比以往更具體和即時,可見現在的美國總統選舉已經進入全新時代。

伊森.羅德曾在2008和2012年的兩場大選中擔任奧巴馬的全國數據總監,他認為任何一名候選人的數據對該黨(美國民主黨)都是無價之寶。過往大選的數據其實極之寶貴,雖然保存和更新這些數據並不簡單,但這確實可讓競選團隊更了解選民,更清楚在各個議題上該如何反應。

當然也有人擔心,大數據給民眾帶來的危險同樣不可小覷。眼下的美國競選活動都在追趕時代的步伐,大家試圖仿效2008和2012年的奧巴馬競選手段,競選焦點是否已經從賦權於民,轉變為針對性地操縱民眾?但不管怎樣,結果證明大數據確實能為競選提供強力支援,要讓未來的競選團隊放棄如此好用的工具,實在有些困難。

正如我一直所說,未來的大數據將不限於公司之間的競爭,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實力比併。不過,有一點不得不說,儘管大數據可以提供強力支援,成為競選團隊快而準的致勝之道,然而方法論歸方法論,有時候人性的光輝也不容忽視。我們不妨反過來思考,大數據的科技含量雖毋庸置疑,但通過大數據成功選出來的總統就一定合適嗎?大數據會不會間接地成為禍國殃民的幫兇呢?有時候在新科技更廣泛使用之前,的確必須深思。

更多車品覺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