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科技發達 遙距診治(林國基醫生)

By on August 23, 2016

本文作者林國基醫生為骨科專科醫生,為《信報》撰寫專欄「健康專題

圖片:Pixabay

圖片:Pixabay

智能手機已經成為現代人不可離手的物件,忘了帶電話帶來的恐懼比沒帶身份證要大得多。而傳訊科技的方便和發達,亦便利了醫生與病人的交流,有時病人即使無法即時見到醫生,也可用透過手機或軟件程式把病況傳送給醫生,讓醫生給予專業的意見。

近期一隻捉精靈遊戲在全球各地掀起熱潮,人人也走到街上漫步,希望能遇到未到手的精靈,又或者在道場範圍努力訓練精靈提升CP值。醫生在工作時當然不會用電話捉精靈,然而卻可以用來捉病症。

如何捉病症?以李小姐為例,她去年在北海道滑雪時傷了腳,在當地醫院就診, 照了X光知道沒有嚴重骨折,但病情如何則因雞同鴨講而未太清楚,甚至被處方的是什麼藥也不知道。

以往當然沒辦法,只能繼續嘗試與當地醫生溝通和聽其指示,又或看病況能否讓人上機回港接受診治。

協助臨床工作

但今時今日在科技的幫助下,李小姐把患處和X光片照了相,再傳送給相熟的骨科醫生,醫生便能幫助她了解情況,然後再決定是否可以或需要立即回港治理。若想弄清楚被處方的藥物則可把藥物和藥袋拍照傳給醫生看看,尤其是如果本身對某些藥物成分敏感,更應小心謹慎。

其實,遙距科技早已慢慢滲透入醫生的臨床工作,例如以往醫生都要等候X光片沖好送到診症室,現在影片已經可以即時在電腦看到,甚至可以透過手機程式檢視,方便醫生及可更快進行診斷。而且有些軟件程式可以按需要強化或調校影像,幫助醫生作出正確判斷。

根據美國一項調查,愈來愈多骨科醫生及實習醫生利用手機科技協助臨床工作。研究人員在10年至14年間進行7次問卷調查,了解醫生在臨床上使用智能手機及相關程式的情況。

結果發現,骨科醫生使用手機科技愈趨普遍,由本來的60%上升至84%,而七成受訪骨科醫生認為所屬醫療機構應支援採用新科技。

除了診斷之外,外國更開始利用手機進行復康治療,治療師可以透過手機程式監察病人的進度,從而調整治療內容,有時更可透過手機鏡頭查看病人進行訓練,減低病人需要頻密進出醫院的情況。

香港是一個密度很高的城市,市民比較容易在短時間便找到診所或醫院,即使居住在郊區也能在短時間內接觸到醫療服務,但對於一些地大物博又或住在較偏遠地方的人來說,遙距診治有時可能是一條救命繩,因為病人可以隨時隨地透過電話和通訊軟件,與醫生對話求助。

有助減少惡化

舉例說,不少人喜歡到郊外遠足行山, 一不小心意外受傷,有時真的叫天不應叫地不聞,就算有飛行服務隊也未必能夠很快到場,這時若手機仍收到訊號,便可以把傷勢拍照或拍片段傳送給醫生,然後在醫生指示下作出簡單的處理,有助減少患處惡化。

事實上,通訊科技發達令醫生尋求其他意見變得更為便捷。以往不同專科的醫生要討論一個病例,很多時都要預約時間開會,就算有視像會議也因技術限制而要定時定點進行;現在則即使身處不同國家的醫生,也可以用各種通訊工具,傳送病患數據和影像,然後作出討論和建議,對於一些棘手病例尤其有幫助。

另外,醫生也可利用遙距科技,學習新的醫學知識和技術,並且可以透過測試確保醫生達到標準,所以也是一個頗具效率的持續進修途徑。骨科之外,其他專科亦採用很多新科技,例如病人可以利用儀器監察心律,然後傳送給醫生,幫助作出診斷。而近年流行的健康手帶,可以記錄病人呼吸、心跳及運動等數據,也能夠成為一種幫助醫生監察病人狀況的工具。

科技不斷進步,作為醫生也要與時並進,學習及適當使用新科技,對病人和醫生亦有好處,減低因為距離而引起的延誤。

或許有一日,醫生可以透過科技做到如面診般的功效,甚至進行手術。但目前而言,科技仍然只是其中一種幫助診斷的工具,面對面的面診、臨床檢查等等,仍是準確診治疾病的重要一環。

更多林國基醫生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