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預防醫療為醫院減壓(黃岳永)

By on July 15, 2016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醫委會改革帶來滿城風雨,其中一原因是不少香港人擔心,若然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的要求,恐會導致本地醫療水平下降,但政府就認為此舉有助「引入海外競爭,改善服務」。

無論如何,本港醫療系統向來求過於供,問題亟需解決。今年3月就有資料顯示,公立醫院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平均達116%,近半輪候人士為長者。另外國際組織的研究亦顯示,本港醫生比率落後於其他已發展地區,每1000名市民只有1.8至1.9名醫生。雖然情況未算危急,但未來20年香港社會將急速老化,65歲或以上長者在2034年將佔三成人口,這個脆弱的系統一定「爆煲」。

在創辦「平安鐘」的過程中,我愈來愈覺得「平安」和「救命」並非相等。前者須令用戶感到自己的生命和健康受到保障,屬於心理層面需求;後者則救急扶危,是生理層次需求。若要令這個老化的社會感到「平安」,我們要做的不只是增加醫生數量,更應該在2034年前減少港人對醫療系統的需求。

程式監察日常生活

西方國家近年積極發展「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在基因組成、日常生活習慣、餐單選擇等階段開始着手預防慢性疾病和癌症等致命疾病。不少科技工具如穿戴裝置、物聯網、智能電器等亦有助醫護人員監察用戶日常健康,同時向他們提供最「就手」的醫療建議,包括運動時數、小病的護理方法等。聽起來頗為「科幻」,但其實市場上已有這樣的工具。

譬如Amazon的藍芽聲控喇叭Echo及其語音助理Alexa(類似Apple的Siri),便是其中一個現有方案。今年上半年,Amazon便和計步應用程式Fitbit合作,引入「私人教練」功能,透過穿戴裝置隨時為用戶收集和滙報睡眠數據、運動時數及已燃燒卡路里等資料,甚至會適時鼓勵你出外活動一下。此外,美國波士頓亦有兒童醫院推出自己的Alexa程式,讓家長可即時在家詢問兒童護理知識。假以時日,Echo與Alexa配合安裝在睡房、浴室的智能感應器,加上每分鐘也不離手的穿戴式裝置,醫護人員就可全方位監察用戶健康,並馬上告訴你需要採取的措施,有效控制慢性疾病及預防舊病復發。

科技產品雖未能完全取代面對面的醫療服務,但只要能減少或減慢部分潛在患者病發,就可為醫療系統減壓。要處理人口老化和醫療問題,除了增加醫生、擴建醫院,未來還有很多出路。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