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物聯網發展的樽頸

By on June 3, 2016

本文由智經研究中心撰寫,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現屆香港政府管治班子多次提及「再工業化」概念,財政司司長曾俊華5月1日發表網誌,認為香港可發展智能化、高技術的製造業,物聯網穿戴裝置便是其中一項具備發展基礎和潛力的例子。

提及物聯網,很容易聯想到產品研發,這當然與製造業有關。然而,物聯網的經濟價值更是在於如何收集和處理各種數據,箇中困難並非個別企業能夠獨自解決。社會該如何應對,仍有待更多討論。

企業擁數據 協助須付款

物聯網意指在物件上安裝具有資料擷取和通訊功能的微型感應器,把實體物件與虛擬數據連結,並透過互通訊息進行操作。換言之,上網媒介從電腦、手機擴散到舉目所及的一切物件,如手錶、雪櫃,甚至跑步鞋、牙刷。

此技術能為日常生活帶來什麼改變?舉個例子,有美國公司推出一項具備物聯網功能的門鈴,配備Wi-Fi、網絡攝影機和雙向交談功能,標榜用家在家中任何角落均可以手機應門,而且在戶外亦可回應郵差或送貨員。亦有香港企業研發出「移動心臟健康監測系統」,可讓用戶與醫護人員透過行動裝置,遙距監控用家的心臟健康。

除了應用在小型消費產品,物聯網甚至可改變城市運作。去年底IBM收購一間美國氣象公司的資訊科技部門,計劃利用其氣候數據優化城市交通管理、能源和水資源運用。

在香港,縱使已有不少公司研發物聯網設備,政府亦加強相關基礎建設,但要促進物聯網產業發展,香港仍要面對兩大困境。Wearable IoT World行政總裁Redg Snodgrass在接受訪問時指出,新一代物聯網設備必須符合協作和保安要求;其中的「協作」功能,是指透過通訊、能源和物流網絡,讓各方利用設備所產生的數據,加以溝通及協調工作。

在協作功能方面,由於物聯網產品多由不同企業開發,會出現一些學者指出的「社會共有資源的企業化」問題,即企業在取得用戶的數據,那些數據便會成為企業壟斷的資訊,其他人想使用,便得出錢購買,因此上文提到的IBM公司,亦須透過收購才能使用其他公司的氣象數據。

物聯網產品難以真正「協作」的第二個原因,在於「協作」與「保安」的矛盾關係。去年中國解放軍南京軍區一名新兵因使用智能手錶,便裁定為違反安全保密規定,是因為智能穿戴設備會破壞網絡物理隔離,可能會被竊聽、竊照,乃至暴露部隊位置,危及國家安全。

除了國家安全,個人性命和財產安全亦受到關注。美國國土安全部指出,現時一些植入式心臟設備,可讓惡意攻擊者透過遠程控制設備,傳送致命的震盪或電流。此外,有人可於15秒內破解家居恒溫控制器,使其成為隱藏在家中的間諜,以進行竊探行為,甚至進一步攻擊其他的物聯網設備、竊取無線網絡憑證等等。

誠如資訊安全專家Wesley Simpson指出,現時技術提升的速度已遠超我們對資訊安全的掌握能力。根據香港電腦保安事故協調中心統計,從2005至2011年,香港的電腦保安、病毒及其他事故,大致上逐漸減少,但其後數字開始回升,到2014年,總事故報告更比2013年升逾1.03倍,達3443宗;單是去年的頭三季,總事故報告已多於過去10年的任何一年。據分析指出,個案上升是由於網絡攻擊的目標已由針對個人電腦擴展至流動和互聯網設備和伺服器;隨着「物聯網」概念的興起,預料這類攻擊將會變得更加頻密。

科技發展快 保安追不上

香港生產力促進局總裁麥鄧碧儀曾呼籲企業和機構應加強防範。但我們還必須了解到,業界若希望製造出「真.物聯網」產品,則加強產品協作與共通數據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安全威脅以及「社會共有資源的企業化」,卻始終不利物聯網「飛入尋常百姓家」。

因此在研發物聯網產品外,制訂更具前瞻性的行業規範,也是推動物聯網業的關鍵。歐洲委員會早於2012年即召集社會各界人士就物聯網發展展開諮詢,建議應建立機制確保個人資料不會作非必要使用,而用者必須能掌握處理流程的相關訊息、目的和處理者的身份,也必須了解該如何行使自身的權利。

去年香港政府推出的公共資料入門網站data.gov.hk,可視為促進本地數據協作的一小步,但由於該網站的資料來源多局限於政府或公營機構,對於推動企業的數據協作作用始終有限。

今年《施政報告》上提到會持續推動「公共服務機構及商業機構開放更多數據」,日後有何具體措施,值得拭目以待。

更多智經研究中心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