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經濟」不只是人才、不只是產業,也不能只有 Startrup

By on April 29, 2016

本文作者為Bernard Chan,原文刊於Alpha Camp

Photo credit via Sacha Fernandez

Photo credit via Sacha Fernandez

ALPHA Camp 從去年開始在新加坡建立分校,除了與 DBS 合作創新育成計劃之外,更與新加坡政府洽談合作,討論人才培育計劃。在合作之中,我發現當地政府十分積極整合法規、產業、學界,到人才等各項資源,致力於推動新加坡經濟的轉型與創新。目前也正好時值台灣新政府準備上場的時間點,我想與大家分享新加坡 2016 的年度預算,希望可以給即將上任的總統與內閣們作為經濟政策的參考。

2016 年新加坡年度預算規劃有三大重點:
一、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化
二、活絡 Startup 生態圈
三、強化人才轉型與提昇技能

中小企業的產業升級與國際化

雖然說新加坡以極低(不到 2%)的失業率為名,但事實上在 2008 年金融海嘯以後,許多企業的獲利不如以往,人力成本持續攀升,預算也開始緊縮,這使得新加坡勞工,包含專業的白領階級漸漸開始憂慮,新加坡財政部也表示,他們只能保守預估 2016 年的經濟成長將落在 1% 至 3%。面對這樣逐漸停滯的情勢,新加坡政府正積極推動經濟上的重組(Restructuring),不將資源過度集中於大企業,而是挹注更多的資金發展新加坡中小企業。

在過去,大企業一直是新加坡經濟的主體,但今年的預算反應了新加坡政府扶植中小企業的決心。星國政府以「擴張成長」、「國際拓展」幾個要點,在稅務減免與特殊補助上規劃出 45 億新幣 (約 259億港幣)的預算。以公司所得稅(Corporate Income Tax)為例,新加坡將抵免稅額從 30% 提升到 50%(抵免上限 2 萬新幣),刺激中小企業向上發展。

活絡 Startup 生態圈

除了扶植既有的中小企業外,新加坡政府也投注資源在不同領域的 Startup,從 IoT、能源、Fintech,到智慧健康管理都會是國家關注的領域。過去幾年打造的新創園區 LaunchPad ,積極引進國際創業家與創投。在 2016 年,新加坡政府更設立了一個叫「SG- Innovate」的公司,與 Singapore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新加坡經濟發展委員會)及 SPRING Sigapore 合作,配合上iDA(Infocomm Development Authority 資訊發展局)的資源,來幫助 Startup 取得人才、拓展新市場。同時在國家研究基金(National Research Fund)上加碼至15 億新幣(約86 億港幣),來投資各類型的新創公司。

強化人才轉型與提昇技能

產業端提供資源的同時,新加坡政府也致力人才的轉型,希望能將新加坡人轉型成數位新經濟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從新加坡財政部長 Heng Swee Keat 的演講中,不難看出新加坡對培育人才的決心:

跟企業一樣,我們人民現在也面臨了景氣循環和經濟結構上的挑戰。我知道對於那些被企業解雇的人來說,去重新學習新技能並找尋新的工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事,不過如果我們可以保有對環境的適應力,以及快速學習新技能的能力,我們就仍然能在新經濟時代佔有一席之地。

適應新經濟的改變是長期工程,政府將會運用2016年的預算,與雇主、工會一起在三個面向幫助人民:

a. 透過 SkillsFuture (新加坡的公民進修計畫),我們將會協助人民持續學習新技能。
b. 我們將會協助被解雇的員工,找到新的工作並創建新的職涯。
c. 我們將會引入新的方式,提升工作與職缺媒合的效率,並加強職訓,確保更多的人民可以在高速成長的產業抓住新機會。

預算的方針體現在實際的政策上,首先,他們專注於人才培育的本地化,在過去幾年間,新加坡大大限縮了外籍勞工的人數,新加坡財政部表示,從 2011 年到 2015 年,外籍勞工人數已從 80,000名,降到 23,000人以內。

而教育上,除了提供上課補助金,也將成立「TechSkills Accelerator」來培育具有網路數位技能的人才,目標在幫助個人具備或提升技能,並且提供工作上的媒合輔助。不過值得注意的是,TechSkilllsAcccelerator 除了提供硬體上、資金上的幫助外,也和大企業(如 DBS)、新加坡電腦協會(Singapore Computer Society)、IT 管理協會 (IT Management Association)等多元組織合作,打造更為完整的人才網絡。

除此之外,新加坡政府也以「幫助人民適應變化」(Helping Our People Adjust)為核心,特別強調中高管理階層的轉型。新加坡政府指出,他們將針對較資深、中年被迫轉職的專業人士提供技能轉型的計畫,主要希望能讓這些人具備資訊科技、設計領域的技能,而政府也會將他們與中小企業媒合,為轉型的人才找到出路。

新加坡這樣做,那我們呢?

「經濟」不只是人才、不只是產業,也不能只有 Startrup

網路上常常看到抱怨台灣未來的言論。但如果大家到世界各地走走,你會發現從中國,日韓、東南亞,甚至歐美,都碰到產業快速轉型,人才教育斷層的問題。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創新政策的推動,也致力於新型人才的培育。

要徹底改革經濟,不是只有 Startup,不是只靠 FinTech, 更不是只能開 Coworking Spaces 與育成中心。新加坡政府的預算規劃展現在順應變化、擁抱改變的決心,在政策的研擬上,更完整的去思考如何把跨國公司、中小企業、民間組織、Startup、學校的資源整合,在不同的環節上使力。更願意大膽嘗試,找來世界各地的合作夥伴,甚至與我們這種來自國外、只成立兩年的新創公司合作,整合各領域資源來一同解決問題。

反觀台灣,改革經濟一直是政府的口號,但各部門推動的經濟政策有如多頭馬車,缺乏具有格局的規劃與配套,各部門各做各的 KPI, 而浪費了資源,讓很多計劃失去意義。如果以圍棋來比喻,台灣的狀況就像是每一手棋都是各政府單位輪流在下,棋子無法連成一氣,施政成效自然不彰。

我觀察到台灣政府在推動政策的時候,往往落於「跟風做事」的狀況,今天 Startup 是顯學,就鼓勵辦一堆育成中心和 Coworking Spaces,明天換 FinTech 夯,就又辦一堆鼓勵金融創新的 program ,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施政模式,在各級部門屢見不鮮(近期頗受爭議的國中必修程式教育,即是一例)。改善經濟絕非一味追逐「buzzwords」就能有成效,市場、產業、人才、資金面都要考量,整體的施政才會有綜效。各部門各自為政、瓜分資源的成果,除了沒有成效之外,還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對於台灣政府施政的方向,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著手:

  • 協助台灣的大企業雇用到對的人才,開發 網路/軟體/行動 領域的新產品與服務,並且幫助他們走向國際。很多大公司握有資源,也不排斥嘗試開發新的產品,但先天沒有做網路產品的 DNA ,做起來格外辛苦(譬如台哥大的 M+),政府應該協助這些企業雇用頂尖的跨國人才,用對的人做對的事
  • 如同我在上一篇文章所建議的,台灣政府可以多邀請跨國網路/科技公司來台設立研發中心(R&D center),除了能夠增加本地優秀人才的工作機會,也可以吸引海外的工作者回台工作。這些優秀的人才未來都有可能成為新經濟體系下的成長動力。
  • 補助中小企業應用新科技去嘗試新的專案,譬如實際打造產品並且去測試市場,KPI 不應該是新專案是否成功,而是計畫的完成度。

台灣其實有很多在矽谷大企業(Google, Tesla 等)工作的優秀人才,我希望政府在做決策的時候,能夠多多傾聽這些真正有國際經驗、網路思維的人的建議,可以延攬他們成為顧問,這有助於校正施政的方向。

世代交接、產業轉型、人才斷層,這些都是全球性的問題。面對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選擇去抱怨台灣先天條件上的不足,也可以選擇積極去面對。我期許台灣政府在推動政策時,能夠以更宏觀的格局規劃整體政策,新加坡的年度預算,就是最好的借鏡。

Stop complaining. Shut up and get some shit done!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