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億,技術主義的小甜品
《StartupBeat編按:本文作者為信報網站劉怡》
190億美金的收購價格,收購談判花了11天,確定價格也只用了一周時間,Facebook這次出手稱得上快、準、狠,而被收購的一方,WhatsApp似乎也沒有拒絕的理由。
這無疑是今天互聯網業界最大的新聞,沒有之一。
Facebook隨即公佈的詳訊中披露了收購的細節,190億美元的收購金額中,40億美元是現金,約120億美元價值的Facebook股票,還有給WhatsApp創始團隊大約30億美元的四年行權的限制股。
此外,WhastsApp的CEO Jan Koum也將進入Facebook的董事會,收購後,WhastsApp保持原有品牌,獨立營運,模式類似2012年Facebook買下的Instagram。
Facebook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能拍出190億美元,當然不是貴不貴的問題,而是值不值的問題。
Facebook目前市值1500億美元,尤其Facebook的投資併購策略又是以防禦性見長,有別於另外一家互聯網巨頭Google的前瞻性收購策略。如果Zukerberg還在看百億美金以下的項目,也是對股東和公司前途的不負責任,既然公司發展出現嚴重的策略短板,就要盡快補足,才有長遠。
沒有能夠順利向移動互聯時代轉型成了Facebook的策略漏洞,這是Facebook這段時間最為焦灼的事情,而其中,最重要的誤判就是發展基於移動終端的即時通訊工具。
這讓Facebook的社交關係延伸長時間維持在web頁面上,將社交關係的鏈接和拓展局限在基於web的Email contact list 中。
但是,移動終端的普及和智能化發展迅速,手機號碼成為社交聯繫最重要的工具,基於此開發出的即時通訊工具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歐美市場有WhatsApp、Snapchat,亞洲市場有Line、Wechat,而Facebook雖然隨後也推出了Messenger,錯過了市場先機,這個項目在Facebook的產品當中始終沒有起色。
反觀WhatsApp,它現在的全球用戶有10億,用戶達到4.5億,其中70%的用戶每天登錄,現在每天還新增100萬用戶,而且在歐美的大部分地區,WhatsApp都佔據主導地位,遠超過Facebook的Messenger。
另外, WhatsApp每天發送的消息規模達到全球電信的短信數量,有數據顯示,每天有10億張照片、2億條音訊消息、1億條視頻消息在Whatsapp上傳輸。
如果Facebook不在此時併購,也有可能日後會被WhatsApp併購,在瞬息萬變的移動互聯時代,沒有不可能。
而Zukerberg當然不是泛泛之輩,他領導的Facebook創造出的企業文化,就是能夠做到兼容並蓄,讓參與其中的人可以專注於自己既有的業務發展,制定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向,而且還可以從Facebook的經驗、資源和規模中受益。
對於始終專注於技術與產品的Whatsapp的兩位創始人,Jan Koum和Brian Acton來說,這無疑也是接受併購的必要條件。
Koum在2009年開始創建WhatsApp,並找來他在雅虎的前同事Brian Acton。Koum最初設想這個通訊工具能讓使用者隨時發佈個人狀態,在最初只吸引到幾千名用戶,但是在2009年下半年,WhatsApp添加了短信功能,不料想開創移動通訊的領先應用,現在亞洲市場如日中天的微信是追隨者。
Koum與Acton對技術與產品的熱愛,讓他們從一開始就決定要讓使用者為產品付費,而不是通過資本運作來跑量,讓用戶數攀升,繼而從中賺取廣告收入,或乾脆是靠出賣用戶數據作為營收手段。
這其實是典型的歐美的創新企業的商業哲學,用產品說話。甚至,他們不需要市場銷售團隊,就是靠好的產品獲得用戶,因為產品好,用戶願意為產品付費,排斥廣告以期更好的用戶體驗,從而粘住用戶。
在Facebook併購這支團隊時,整個團隊也只有52人,而且,其中一半以上是技術人員。
在具體的產品應用上,WhatsApp的表現也十分簡單,核心功能始終圍繞如何讓用戶更便捷的收發消息,精準,專注,到達直接。
WhatsApp的一位投資人在此前甚至表示說 ,WhatsApp是對於SNS模式的重新想像。「你真正的社交圖譜到底看起來是什麼樣的?是和你通過短消息聊天的這些人,還是Facebook上那幾百個你根本就不太認識的人?答案很顯然是前者,而這就是WhatsApp能夠捕獲的價值。」
Zukerberg似乎也捕獲了這個絕佳機會。他說,這個收購將加速Facebook連結世界與資訊的能力。WhatsApp聯合創始人兼CEO Jan Koum則表示,「我們很激動與榮幸可以與Zukerberg和Facebook合作,推動我們的產品繼續增長面向全球更多用戶。」
至少目前看來,這是一次理想的牽手,而且,稍微放大一點說,這個併購雖然交易規模很大,但是也不過是技術主義和專業主義者的小甜品,因為不管市場怎麼變化,領導未來並從中產生價值的終究仍是技術和專業主導的創新,而非其他。
《信報》網站 劉怡
支持 StartupBeat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元宇宙賀歲活動 (林國誠)
元宇宙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香港亦有不同大小機構率先在The Sandbox元宇宙買地起樓,建立元宇宙生態圈。近日全球最大元宇宙公司The Sandbox,為香港市場特意在農曆年期間製作了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活動《迎兔賀歲季》。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兔年重新定位 打造更好未來 (黃岳永)
虎年過去,歲次迎來癸卯兔年。兔子形象向來是勇於探索和冒險,速度快又靈活敏捷,而且小白兔除了外表可愛,未受污染的白色,也令人聯想到年輕及積極向上的精神,可謂是有齊創業人士的特質。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腦植入電極助癱瘓者「溝通」
美國神經技術初創Precision Neuroscience研發大腦植入物(第七層皮質接口),其薄膜包含1024個電極,厚度僅人類髮絲五分一,旨在幫助癱瘓患者以神經訊號操作數碼設備,例如移動鼠標、打字,或以念力使用社交媒體。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聊天機械人ChatGPT 美MBA考試獲B級
美國頂尖學府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證實,由OpenAI訓練的AI聊天機械人ChatGPT,順利通過該校工商管理碩士(MBA)核心課程的期末考試,評分成績達B-至B級。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港大蟬聯全球最國際化大學首位
英國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周三公布2023年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本港大學在十強穩佔四席,今年香港大學蟬聯排名首位。其他上榜的本地大學,依次為香港城市大學(第四位)、香港科技大學(第五位)、香港理工大學(第六位)及香港中文大學(位列17名)。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大數據拆解疫苗猶豫成因 (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 林冠華博士)
今次請來「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下的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研究項目總監林冠華,探討疫苗猶豫的成因,並解釋如何利用AI及大數據,有效降低「疫苗猶豫」對於公眾安全的負面影響。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殺豬須靠秘籍 撈偏也要讀書 (高天佑)
廣東東莞警方日前搗破「殺豬盤」組織,拘捕8人,並在組織巢穴發現大批「撩漢秘籍」,包括《做女人不要太老實》、《透過細節看男人》等速成書。可見在知識化時代,「撈偏」也要進修才有競爭力;普羅大眾若不增進知識,難免淪為被殺的「豬」。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