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港科院推動研發應用 徐立之:讓科學家與工商界接觸

By on December 14, 2015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徐立之希望港科院可讓年輕人看到香港也有好的科學家,也為科研應用「找到機遇的窗口」。

徐立之希望港科院可讓年輕人看到香港也有好的科學家,也為科研應用「找到機遇的窗口」。

本月初成立的香港科學院邀得27名國際級科學家擔任院士,身為創院院長的港大前校長徐立之接受本報專訪表示,科學家不能只在實驗室內埋頭苦幹不想應用,港科院未來會推動科學普及,同時為科學家與工商界提供接觸機會,鼓勵科研應用,並推動科研產業鏈及下游應用。

本身為團結香港基金會「創新創意創業」專項委員會主席的徐立之又建議,政府應提供配對資助或稅務優惠,鼓勵私營企業應用本地科研,並探討研資局脫離教資會(UGC),增加與創新及科技局轄下的創新科技署合作,以打通政府內部制度。

坐視機會流向外國

由港大化學家支志明、任詠華;中大分子生物學家盧煜明、化學家黃乃正等國際知名學者構思組成的港科院,醞釀近10年,終等到現屆政府開綠燈,加上徐立之去年卸任港大校長,剛好遇上成立時機。徐立之指出,本港科研生態鏈「最弊」情況,「是上游的教授研究,下游無人接收,無辦法把知識變成其他人財富」,坐視機會流向外國。

他表示,港科院未來將與「行外人」如工業總會、商界及年輕人多接觸推動整個生態鏈,強調科研不只投放資源,「需要教授們識得把自己的東西推向下游,(否則)只是實驗室內埋頭苦幹不應用,不會有發明造福社會和經濟。」

外地科學院除表揚科學家貢獻外,主要角色亦包括政策倡議及教育,部分也兼顧科技研究。由於資源所限,以及避免與大學競爭資源,徐立之表示,港科院將專注推動鼓勵投資科研及科普,政策倡議上會量力而為,或與創新科技局保持溝通,但不會有正式協議或合作計劃。

早年曾任研究資助局生物醫學組主席的徐立之,同時正為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基金會分析本港與外地科研產業鏈狀況,建議包括UGC撥款考慮因素,及重整研資局科研撥款架構。

徐立之指出,「香港科學家好叻,只須上游(科研)谷行少少,鼓勵老師做研發。不過,目前UGC睇研究成就和排名,不是看對社會貢獻,我們希望有些事情可以改變,升職不要只看寫多少篇文章,例如第三隻腳(社會貢獻)可否看重一點呢?雖然社會貢獻很難量度,但不開始做,永遠不用做。」

此外,教育局目前透過UGC撥款大專院校,而UGC同時管理研究資助局處理大學科研撥款。徐立之認為,要打通資助架構,鼓勵政府跨部門資助,「如研資局(RGC)的工作撥給職權大一點(的機構),甚至不在UGC轄下,多些和ITC(創新科技署)合作」,「政府架構內RGC同ITC討論創新和接軌的問題,是一定做到,自己人來的嘛」。

為團結香港人做事

他坦言,報告無法有一次見效的靈丹妙藥,月底發表的報告只能先易後難,針對一些所謂的「Low hanging fruit」(容易達成的目標)。

徐立之在董建華在任時曾獲邀來港,15年後再幫助董建華研究科研及創業。徐立之解釋,「我睇重兩個字而已:團結。因為我自己覺得香港有很多好東西,有時候是少了團結,浪費了一些時間。我不是說政治方面的事情,而是覺得大家一起做事,香港可以很有競爭力,而且小孩有了模範,社會會少很多怨氣。」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