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創業環境欠什麼?
上周在數碼港舉行一場《創業大時代》的新書發佈會,嘉賓之一、9GAG創辦人Ray Chan被台下觀眾問到,很多人說香港創業環境不佳,故有心創業的人應否北上、或往矽谷….?
率直的Ray,答得很快,他說:「每次被人問到香港創業環境不佳,應如何自處時,我下意識的反應是,香港創業環境差,關我屁事咩…」他答得這樣「市井」,我們都吃了一驚。但細心聽,原來Ray的意思是,即使被稱為「創業環境欠佳」的地方,也有優秀的人才或Startup誕生,故真心創一番事業的,不會被客觀條件所阻。
他舉例指,印度的創業環境比香港差得多吧?可是印度出產許多優秀的工程師;此外,矽谷的科技巨企近年亦多了由印度人掌舵,包括Google和Microsoft。
我一方面很欣賞Ray這種「不要問社會為我做什麼,問我能為社會做什麼」的態度(這才是創業家應有的氣魄),另一方面,也正好藉此講幾句,對「香港創業環境還欠什麼」的想法。
近年香港創業環境熾熱,Startup的數目每天在增加、願意投資的人日多、政府的支援越來越豐富、連Co-work Space也蔚然成為熱門生意,形勢大好。有錢、有人、有客觀條件,但這道火還是燒得不夠旺,因為尚欠藥引:傳媒。
香港Startup圈子不受傳媒重視,偶而有一家半家登上了《蘋果》、《信報》,行內奔走相告、互相道喜,彷彿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因為能獲以主流讀者為主的「大報」報導,實屬稀有,可見Startup界對主流報章的報導,有多饑渴。
當然,並非沒有傳媒專門報導Startup的消息。舉例《信報》旗下的StartupBeat就做得相當不錯:採訪多、與創業機構的合作多、創業講座也辦得不少,這個網站算是肯放資源在Startup的報導上了。此外網媒Unwire也做得不錯,有專門跑Startup的記者,每次報導Startup的消息,看的人都很多,也能引起話題。
但不論StartupBeat或是Unwire,都有一個缺陷:讀者層面不夠廣。StartupBeat稍好一些,因《信報》的關係,多少能吸引一些本來不屬這個圈子的讀者注意。但Unwire的讀者群卻較窄,也是事實。
讀者群窄有好有壞,然敝處卻顯而易見,就是被報導者與讀者屬同一圈子的人,難免有少許「塘水滚塘魚」的感覺。被報導的Startup,未必有機會跨越本行、接觸他的end user,遑論有潛力的投資者。故此,那些能獲「大報」垂青者,才會表現得如中獎般興奮,因為他的故事,有可能被社會上更多不同圈子的人知道,有助創業成功。
這些「中獎」者,遠有9GAG(2013年他們從矽谷回來,得到主流報章在港聞版報導,故「揚威國際的香港第一Startup」的perception不逕而走,至今未衰),近有「香江第一街霸」、iSafe的阿強,去年《信報》報導曝光後,不但社交媒體上瘋傳,連王維基也在傳欄裏幾次提及這位中大師弟。
名歸而實至,Startup透過傳媒報導打響名堂,對獲投資者垂青、得到用戶採用、吸引人才加入等,都有很大的作用。
而世界上許多被視為創業氣氛濃厚的地區,包括美國的矽谷,和內地的中關村,都具備非常有力的傳媒平台,專門報導Startup的消息。矽谷的TechCrunch、Mashable、WSJ是全球聞名的,內地專門報導Startup生態的媒體也甚多,表表者有36Kr、創業邦等。他們不止是資訊發放平台,也是連繫Startup與Startup、Startup與投資者、Startup與其他行業的超級樞紐,本身也是前景甚佳的Startup!
這些傳媒機構的記者,幾乎是半個Startup圈中人,他們和Startup的founders、員工、投資者、合作機構等,整日混在一起,不時報導行內大大小小的消息、花邊新聞、市場動向等。大量訊息聚攏大量讀者,形成龐大的平台,連行外人也被吸引過來,創業圈的新聞,由此生生不息。
Startup的一舉一動曝露在鎂光燈下,好像天天都有新動向,吸引著眼球。有錢的通過這些渠道尋找投資機會,有才華的搵工跳槽。整個行業,因為有傳媒的推波助瀾,更見蓬勃。
可惜,香港暫時未見有這種規模的平台出現,有的暫時只屬大家「圍威喂」,發揮不了「聯繫者」的作用。
我離開傳媒後投入Startup的圈子三四年,整天思考「香港創業環境還欠什麼」的問題,這是概念稍為完整的觀察,還望各方多多指教。上次和來自LA的女投資人Grace Woo見面時,第一次談及這個想法,後來又和一些傳媒機構、創業機構交流過,剛巧今天又說了一次。我想還是寫下來好,希望看的人更多,可豐富和修正我的想法。
真的,香港有心為創業這個生態(Ecosystem)服務的人或機構不少,奈何多番努力下,Startup仍未成氣候,欠缺傳媒這一環,我看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有嘗試過為任何Startup向傳媒pitch的人,當深有體會。
傳媒當然可以說「不受讀者歡迎的東西我們不報導」,但不報導Startup消息又怎會有讀者喜愛看呢?要啟動香港Startup故事廣受注意的良性循環,少不了傳媒這一塊。
當然,在這個龐大的Startup傳媒平台未出現前,我還是會(盡量)在這裏多寫一些我喜歡的創業故事,讓多些人知道香港有很出色的創業家、很出色的Startup。力量雖然有限,但有一口氣,點一盞燈嘛。
支持 StartupBeat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生產力局兩項發明 獲美博覽會創新獎
生產力局兩項與製造業和醫療健康業相關的創新發明,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TechConnect獲頒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分別可縮短至少八成產品製造時間,以及透過實時數據分析減慢兒童近視加深速度。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Startup本周摘要 (Week 16/05)
邊玩邊賺(P2E)熱潮方興未艾,由澳洲籍華人吳晨曦(William Wu)創立的鏈遊初創Catheon Gaming,最近夥拍南韓K-Pop藝人代理公司Humap Contents,推出可供「邊唱歌邊賺錢」(Sing-to-earn)的區塊鏈遊戲Seoul Stars。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高通脹將衝擊亞洲經濟 (香港總商會)
美息上升,一眾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會對過去因為低息環境而發行大量美元債券的國家帶來償還壓力。即使貨幣疲軟有利出口,但歐美通脹高企,民眾面對生活支出上升,難免會減少非必要開支,這對亞洲眾多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來說,自然是個壞消息。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萬事達卡笑一笑完成支付
萬事達卡(Mastercard)周二推出生物辨識支付技術,消費者可微笑或揮手完成交易,現正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5間雜貨店測試,如一切順利,年內將推廣至全球。萬事達卡強調,所有數據經過加密保護,以保障消費者私隱。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星大學研菠蘿葉纖維吸脂減肥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團隊,近日開發了一款減肥補充劑,利用菠蘿葉為材料,聲稱只須1克菠蘿葉纖維,即可吸收相當於一個漢堡包的飽和脂肪。團隊已就研發申請專利,計劃把技術商品化。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Klook員工30日Workcation探索海外 (凌通)
旅遊及休閒電子商務平台Klook昨宣布,推出全新Workcation計劃,讓旗下員工可在全球任何地方工作及旅遊,最多長達30個工作日,且不用扣減個人年假,亦可繼續領取原有薪金。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中大光譜儀毫秒測量多種氣體
激光光譜氣體傳感技術,通常只配備單頻激光,每次只能測量一種氣體。香港中文大學工程研究團隊,研發了全球首個雙光梳光熱光譜儀(DC-PTS),聲稱能在一毫秒(千分之一秒)內測量多種氣體,研究成果刊登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Posted May 19, 202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