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Call Uber 買花生

By on August 12, 2015

本文作者李學斌(@Ben Crox)為創業公社社長

UBER Facebook圖片

UBER Facebook圖片

8 月 11 日,香港警察放蛇拘補五名 Uber 白牌車司機,並掃蕩 Uber 兩個辦公室,押走三名職員以及公司電腦和文件。

然而這次行動並沒有為我城的管理者和執法者帶來多少讚同。

Uber 帶來的共享經濟革命,並不是第一次遇到建制阻力。這家新創公司在最近兩年,在全球多處都遭到出租車行業既得利益集團的抗議、反對,乃至暴力侵擾,而其應對各地司法和規管的手段,其法律團隊的調整和佈局,不妨說是創業圈的教戰範本。

Uber 的爭議性源於 Startup 的根本特質:破壞性創新。如果我們的社會充滿向上流動的機會,幾乎不會有人肯去冒險干犯既有制度(如考取牌照加入的士行業),更不用為創新而創新了。Startup 是一種商業行為,所有重本投資,都是在考量市場變革衍生的利益而押注,創業者經常要摸索和描畫新模式的合理性,去說服投資者、說服用戶、說服團隊。如果新的模式比既存的更合理,就發揮資本和實業家精神,去改變世界爭出頭吧!

Uber 正正是建基在矽谷很難截的士,灣區尋常是有人無車搭,有車無人搭的問題之上,組織出有效的移動呼召解決方案,並更根本地利用新科技、社會網絡邏輯,把付費體驗變得更流暢,把管制服務水平的權力,歸還到用戶手上。同一系列的問題,同一系列創新帶來的生活改進,在不同國度和地區都經市場證實。

我們在香港,不也在忍受出行載不到車,想揸的士又苦無牌照,被迫為少數持牌屯積居奇的尋租者搾乾血汗,司機的苦澀轉化為乘客的負面體驗,而付款創新之日永不見天?太多問題了!誰敢期望本地政府和既得利益者急市民所急?所以我們早就需要破壞性創新、需要 Startup 創業家為革命衝刺﹐需要打開天窗看見曙光。

在 Uber 進入香港提供服務之前,本地媒體已經開始探討 Uber 模式的是非利弊。土生創業家不曾落後於形勢,CarShare,快的等先行者為了市場份額竟然一閃身就轉戰國內,連在香港市場實驗成長這步都省略了,請大家認真的想想,為甚麼會這樣?香港不是創業天堂嗎?

千萬不要以為大陸市場大,所以投資者和創業家就會受利益導向而跳過香港。新創業務需要找到生存空間,並培養出足夠彈性的經營模式,以備挑戰。香港的政治氣候跟前瞻策略相剋,哪怕由政府提出的改革,從來都只是虎頭蛇尾,一旦面對既得利益者的壓力,我城管治團隊會傾向傳統勢力,是非常容易預期的。

早在 2000 年,在上海搭出租車已可以用電子錢包「交通卡」去支付,港府和其裙帶的港鐵八達通公司還跟的士業界悠閒慢舞,無限期妄想我城經已擁有最領先的支付服務,最優秀方便和安全的的士服務。做官的坐穩穩,做牌主愛加租不愁管制,連做保險的也是穩穩賺,難道市民不該感恩戴德?

業界利益諱莫如深,服務創新的突破點沒有政治制度可以呼應支援,香港的土壤就不見得適宜創業成長。我城足以為之驕傲的兩家 Call Van 創業成功者,在取得千萬美元創投後,還是要出走到國內、台灣和東南亞去為紮實業務尋求獲利點。他們把創意動力投放在海外,而在香港,最近不也是在捱執法單位的棍?

現在終於輪到 Uber 了,創業圈中人心態是等著看戲。如果連 Uber 這麼實力雄厚、技法縱深的過江龍,都打不開盤面,那大家還是疊高枕頭想清楚,可以在香港做些甚麼好了。

在其他國度和地區,要不就是政府相關部份先就新創模式進從調查、研究並提出報告,要不就是出了案子顯示創新者的不周全為市民帶來危機,單純出現傳統勢力抗議的話,對 Uber 而言都是增長機會而非危險,Uber 照顧到司機的利益和用戶的感受,調整服務化解阻力,往往只是時間問題,傳統勢力若不想失勢下陷,亦要更積極地改良自身。不用把 Uber 當作神一般看待,哪怕它打敗仗,只要其帶來的創新是合理的,勢必風行草偃,用者受惠。

不過,梁氏特區政府擁有中國邏輯,那可跟一堆邏輯不同。我們或許快要為政府各部門之間不協調、司法和釋法的程序乖異而變得麻木,當下 Uber 事變正好反映了箇中荒謬。

這邊廂,港府的投資推廣署親自為 Uber 進入香港市場開路、探討法規,讚揚 Uberization 已經成共享經濟的代名詞。如是者,能包容新模式的港府,仿似亦在引入創新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那邊廂,短短數月之間,輿論湧變,導致執法單位放蛇拘捕 Uber 司機。坊間雖然未蠢到覺得 Uber 不是白牌車,但也未聰明到推測得出警方是怎樣證明 Uber 違法,僅可以感嘆當事人「伏已中」,業界也在也為好似有點作為的 InvestHK 興嘆,錯在你叻叻豬。

翌日,社交網絡上支持警方執法、為 Uber 競爭對手喝采的,跟抱怨 Call 不到 Uber ,或恥笑政府出爾反爾的,簡直是一比九十九。如果這是一場公關戰,上半場港府和傳統業界已經是敗到體無完膚。在歐洲,Uber 一再展現愈打壓愈出名愈普及的生命力,莫非香港也將上演同一戲碼?主流評論不再用「傻的嗎?」來形容這場拘捕行動,怕且是因為梁特的中國邏輯已把「不合理」轉化為「可預期」。

年輕人創業,哪有像 Uber 那麼犯得起錯的資本?負面的看,留在這個環境底下講創業,倒不如買多一包花生算了。正面的看,竟然也真的出現了「我要揸Uber」標語的車在路上遊弋。筆者今朝也為了買花生,成功「放蛇」 Call 到一架 Uber Tesla ,司機對香港幾時有真普選表示不方便發表意見,但是開 Uber 搵食一定要「揸住先」。

看來,創造就業、創造收入,才是硬道理,才是香港的核心價值。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