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李開復:硬體創業的明日之星在中國

By on August 11, 2015

本文作者李開復為創新工場董事長&CEO,曾是Google、微軟、蘋果副總裁,原文刊登於作者的Facebook 專頁

lee 11aug

作者Facebook圖片

寫在前面的話:

在創新工場與《新京報》聯合主辦的“尋找中國創客——智慧硬體 引領潮流”主題論壇中,創客導師、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發表了“硬體創業的明日之星在中國”的演講,他認為智慧硬體正加速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各行各業,基於中國的製造業供應鏈優勢、工程師勞動力紅利、消費升級的巨大需求、行業自動化的巨大需求 、積極政策紅利,硬體創業的未來之星必然會誕生在中國。但在同質化嚴重、巨頭稱霸的硬體創業戰場裡,創業者應如何殺出一條血路?智慧硬體的未來何去何從?創新工場在工業4.0時代如何佈局?本篇文章將會一一解答。

(本文為李開復演講整理下篇。)

智慧硬體正滲透到我們的生活和經濟
——未來五年是萬物互聯,在2020年的時候,世界上會有440億台設備存在。

有越來越多的智慧硬體開始介入我們過去和今天的生活。過去提到攝影,我們會想到一台相機,但是今天我們會想到顛覆性的GoPro。2015年是移動互聯網巨大崛起的一年,我們從下圖可以看到那些能夠接電和上網的機器在全世界的數量,或者說是IOT(萬物聯網)的數字到底會有多大。

我們可能認為現有的設備量在全世界已經有幾十億了,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數字了。但是未來五年的設備量會是今天的七倍左右。根據美國的預測,在2020年的時候,世界上會有440億台設備存在。

為什麼說硬體的未來之星在中國?

——在中國,我們是天時地利人和,生產在這裡,人才在這裡,市場也在這裡。
1)中國是世界工廠——富士康在中國就有80多萬員工,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雲集了一萬多家代工廠。
2)中國的工科人才是全球最頂尖的,但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是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1/7
3)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購買國,購買機器人數量超過3.6萬台,超過日本、美國和德國。
4)李克強總理對創新、創業、創客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

1.製造業供應鏈優勢

毫無疑問,中國是世界工廠,富士康在中國就有80多萬員工,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雲集了一萬多家代工廠。在矽谷,幾乎每個硬體專案現在都在往深圳跑,包括創新工場在美國投的近十個硬體專案,每個CEO都在往深圳跑。所以幾乎所有的電子元器件都能在深圳華強北找到。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會在硬體領域領跑的原因。

2.工程師勞動力紅利

做智慧硬體非常需要工科人才,以前靠著媒體出身的人,在媒體領域或者其他領域靠著一個點子就滾動起來了,但是在硬體領域不可能,任何一個硬體都需要一個強大的工程團隊。這個工程團隊不但要做軟體,要懂互聯網,還要能做硬體。

中國的工科人才是全球最頂尖的,而且中國的工程師雖勤奮努力能幹,他們的平均工資只是美國或其他發達國家的1/7。

3.“消費升級”的巨大需求

中國本身作為一個市場,有巨大的消費需求。我們現在面臨一個非常關鍵的臨界點:“消費升級”。

“消費升級”可以理解成兩種:
①一個過去的非常貴的頂尖配置,突然變便宜了,比如昂貴的電動車消費被小牛電動升級;
②一個傳統的設備,突然被改變成一個更高級別的設備,比如「The one智能鋼琴」,不僅讓鋼琴更易學,也讓過去學起來很困難、死板的鋼琴,變得很簡單、快樂。

這些我們稱之為“消費升級”,設備量會有巨大增長。過去買不起的,現在買得起了,過去很難使用的,現在更容易使用了。

縱觀今天中國的市場,頂尖品牌並不多,所以互聯網品牌是可以快速崛起的;中國以研發為龍頭的生產性服務業所占比例非常小,所以發展空間是非常巨大的。

當我們創業的時候,團隊和產品是很重要的,但也要有很大的市場,如果在一個很小的國家,比如以色列,不可能針對本土市場做出一個偉大的公司。但在中國,我們是天時地利人和,生產在這裡,人才在這裡,市場也在這裡。

4.“行業自動化”的巨大需求

在這之上還有一個全球的趨勢:“行業自動化”。硬體,除了消費者硬體領域,還有工廠生產機器、機器人這些領域。

去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購買國,購買機器人數量超過3.6萬台,超過日本、美國和德國。但是機器人密度僅僅是一些別的國家的1/17,日本和韓國都擁有接近400台,而中國只有23台,比日本、韓國要少很多(機器人密度是指每1萬個勞動力當中所擁有的機器人的數量)。這意味著未來機器人會越來越多,中國會成為巨大的機器人使用國家。而且機器人的成本每年下降30%,越來越便宜,這些機器人取代的工人,他們的成本過去十年成長了三倍。

作為製造大國,機器取代人力是必然的趨勢。這樣的趨勢會推動、催化這類技術的成長。

5.積極政策紅利

硬體方面的創新創業其實是非常需要國家扶持的。李克強總理對創新、創業、創客給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上面後兩個圖是我上周在貴陽拍的,單在貴陽一個城市就有這麼大的空間安排給創客,甚至是硬體領域的創客。可想而知全國會有多少城市、多少空間在當創客的強力後盾。

給硬體創業者的幾點忠告:

1)當創業者選擇方向的時候,一定要謹慎不要跟風。巨頭已經進入的領域,小創業者會處於非常劣勢,成功概率渺茫。一個硬體創業者,我們建議選擇方向一定要謹慎,專注地解決一個明確的用戶痛點。想做平臺,以後再說。
2)“互聯網模式”雖然很重要,但如果把“互聯網模式”簡化為賠錢賣一個產品,贏來使用者,通過挖掘資料來推送廣告、產品,借此賺錢,所以一開始要賠錢賣硬體。這種思維肯定是有問題的。
3)智能不一定是好東西,千萬不能把智能當做一個用戶的需求,使用者的需求跟產品的功能兩者不一定是一樣的。
4)一個好的硬體團隊研發出產品後,別以為把它扔給工廠就萬事大吉了。

1.選擇方向一定要謹慎

很多創業者都會覺得什麼最火,就跳入什麼樣的領域,這個現象其實是很危險的,尤其對於一個小的創業者來說。因為一個市場,如果巨頭都已經介入的時候,這個時候作為一個小創業者,你的地位是非常劣勢的。

在硬體領域和軟體領域是不一樣的,硬體領域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有供應鏈的問題:比如一個晶片供應商他的晶片產量有限,他會優先考慮供給巨頭,而不會給你;有渠道的問題:當創業者在眾籌的空當,巨頭已經在生產了;有價格的問題:巨頭在業務A賺了很多錢,看到小公司在業務B很有潛力,而且有助於業務A,就來復製山寨一個業務B,再用業務A賺的錢養活著業務B,所以小公司在價格上拼不過巨頭。

新創業者請避開那些大公司已經佔領的領域,許多人拿小米來比較,小米是一個有豪華資源團隊的創業公司,它在還沒有什麼產品的時候,就已經估值上億美金。如果你有這種能耐,可以試一試。但如果沒有,不妨找一個其他領域。

如果有些東西美國已經做得很好了,中國還沒有,也要慎重考慮,因為你會復製,別人也會。

通用式的概念也是很危險的,比如通用機器人,很火,但還沒有哪家公司批量生產機器人。如果要做一個完整的機器人平臺(外國很多公司在試著做這樣的東西),在研發上是非常困難的,成本非常高。只適合巨大的公司像Google、百度來做,而且他們已經開始做了,初創公司是很難跟他們競爭的。

[案例]
創新工場投資的公司「小魚在家」是一家來自微軟、YY的頂尖創業團隊,他們完全有能力做出一個很棒的通用機器人。在初期,大家對通用機器人領域非常有激情。但是後來他們做出了一個明智決定,做一個非常有針對性、能解決使用者巨大痛點的產品,解決很多白領在外地不能在家陪伴父母的問題。哪怕銷售量少點,卻是一個更好的切入點,是未來成為一個平臺的途徑。

智慧硬體創業選擇方向一定要謹慎,專注地解決一個明確的用戶痛點。之後再來談平臺。

2.做智慧硬體要回歸硬體本質

很多創業者想模仿特斯拉、小米的“互聯網模式”來做硬體。但如果只是把“互聯網模式”移植到硬體,這絕對是不夠透徹的。

“互聯網模式”雖然很重要,但如果把“互聯網模式”簡化為賠錢賣一個產品,贏來使用者,通過挖掘資料來推送廣告、產品,借此賺錢,所以一開始要做的就是賠錢賣硬體。這種思維肯定是有問題的。因為賣硬體時如果量大,賠的錢因為售後、渠道等問題越來越多,融資能力又不足,公司很容易做不起來。

最好的模式是產品本身需要是一個好的硬體,而且不賠錢,標準式地去融資,慢慢擴大生產,達到規模效應。

“互聯網模式”適合軟體,軟體產品研發比較簡單,可以反覆運營修改,推廣產品邊際成本比較低,但是硬體卻非如此。

蘋果作為擁有世上最多忠誠用戶的公司,即便到2014年,iphone快過十歲生日的時候,它的營利還是90%來自硬體。“互聯網模式”連蘋果都還未真的做到。

3.做真正的好東西,真正的解決問題

智能不一定是好東西,千萬不能把智能當做一個用戶的需求,使用者的需求跟產品的功能兩者不一定是一樣的。

以前我在蘋果的時候,做了一個產品叫Apple Newton,雖然它放在20年以前很智能,可以手寫辨識,可以傳到雲上,可以跟PC接通,然而並沒有什麼用。因為它並沒有很好地解決問題。

而蘋果推出的首個iPod,一點都不智能,卻明確的解決了用戶痛點:可以存一千首歌在這個機器上。當時人手都有一個mp3,但mp3一個致命弱點就是只能放幾十首、最多一兩百首歌,iPod解決了這個問題。

[案例]
創新工場投資的「The one智能鋼琴」也是個很好的案例,當然它也很智能,能教你很快學會彈鋼琴,完美地解決了問題。

除了是一個非常智能的學習工具,「The one智能鋼琴」同時也是一台優質的鋼琴,甚至中央音樂學院都覺得它的琴鍵專業。要有這種工匠的心態,要敬畏用戶的痛點和需求,在這種前提之下才做出好東西。

4.不能低估量產、供應鏈方面的難度

一個好的硬體團隊研發出產品後,可能以為把它扔給工廠就萬事大吉了,但並非如此。跟軟體不一樣,軟體發展部署好了,丟到網上,就進入了使用階段,硬體還有打樣、產品優化、試產、開模、量產的過程。

設計產品的時候選的晶片可能是很好的晶片,但是其價格是否便宜、今年量產能不能達到需求量,有好多坑在裡面。

創新工場曾經幫樂視做電視的供應鏈,也曾經幫美圖手機尋找代工和硬體人才,所以我們瞭解量產、供應鏈方面的難度是不能低估的,也看到了很多硬體創業者的痛點。我們的解決方案是和富士康合作,讓富士康對接所有投資的硬體專案,在高度合作的情況下,如果團隊需要開模,它可以免費提供,如果團隊需要小量生產,它可以破例進行。

我們投資的智慧硬體公司,包括「小魚在家」、「美圖手機」、「極路由」等等,都是由富士康來生產的,其他公司可能一個月只能生產一千台,富士康卻能生產兩三萬台。

創新工場對硬體投資的佈局

就像我們在六年前對移動互聯網做的預測,我們今天也有對智慧硬體的一些展望。創新工場對硬體投資的佈局是基於這些展望的,所以你不會看到我們去投資一些所謂硬體平臺型的公司,因為在行業標準和成本都還不是時機。

整個硬體剛開始是引入階段,到了今天是開始佈局的階段。每一個硬體公司都在考慮如何解決用戶痛點,如何在某一個狹窄領域產生品牌效應,如何生產優秀的硬體。在這個階段,硬體在中國已經能夠量產,但有沒有辦法能夠把美國的創意引入、合作呢?美國還是更有創意。

接下來一個階段是高速發展期,我們提到未來會有440億台智慧硬體產生,到底什麼會造成井噴?有一些瓶頸是還沒有解決的:

第一個是行業的標準還沒有。海爾、三星都希望佔領整個市場,但憑過往經驗我們知道是不可能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小米、樂視、360可以共存。業界的大佬們需要結合起來,形成一些業界的標準,達到共存。這需要花一定時間。

第二個是價格,硬體研發的過程成本仍然高。會怎樣突破呢?可能先有殺手型的產品出現,然後衍生IOT時代的安卓平臺。這個標準的平臺出來之後,創業者的創業成本會大幅度降低,更多創業者可以介入,更多創新可以發生,井噴就會出現。

在這個平臺出來之前,我會抱著謹慎的態度,不會預測在哪一年就會有井噴的狀態。

智慧硬體行業發展的整個過程是先在用戶痛點、品牌、中美合作、優秀硬體方面做好,然後慢慢的才會有行業標準,之後降價,出現一個殺手級的產品,從而衍生出IOT時代的安卓平臺。就像我們在六年前對移動互聯網做的預測,這是我們今天對智慧硬體產業的一些展望。

創新工場對硬體投資的佈局是基於這些展望的,所以你不會看到我們去投資一些所謂硬體平臺型的公司,因為在行業標準和成本都還不是時機。

我們投資時會看重的幾個關鍵詞:

①品牌:哪些公司可以產生一些行業性的品牌?「The one智能鋼琴」也許未來會取代雅馬哈的品牌。
②痛點:怎麼能夠解決用戶強大的痛點?糖護士能夠幫你做血糖方面的檢查,小魚在家解決了離家遠的痛點。
③中美合作:美國的創意和中國的生產能否很好結合?為此我們在美國投資了近十個不同的智慧硬體公司,包括智能澆水機器人、演講使用的硬體、智能的珠寶,這些都是很特殊的領域,在國內還沒有。

如今,我們走到了李總理也非常認可的工業4.0時代。創新工場在硬體領域投資做了全面佈局,希望在這個時代能夠有貢獻,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會有一個平臺出現,硬體創業成本會下降,真正迎來智慧硬體創業的黃金時代。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