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投行精英的人生感悟

By on April 16, 2015
CC licensed: Jack Duval@flickr

CC licensed: Jack Duval@flickr

編按:這是一篇經過本文作者老占整理的網絡文章濃縮版

22歲那一年,我從Wharton商學院畢業,用文憑上「最高榮譽畢業」的標籤安撫了已經年過半百的老媽,後來,我拿到黑石的offer,就開始了尋找自己人生目標的旅程。我們辦公室裡有一個韓國人Jay,我實習的時候是他做分析員的第三年。每年的回饋中,他都是黑石他那一屆全球所有分析員裡最強的那一個。我沒有懷疑自己能夠成為這屆最好的分析師,但同時,我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J是我能成為的極限。但仔細想想,J也不過只是那樣,像機器一樣地在辦公室努力工作,像Super Junior, Big Bang的孩子一樣在夜店玩、媾韓妹坡妹港女。Jay是最出色的,但也是黑石所能創造的最出色的。

後來我想到了環境的局限性,想到了密集網路。我在上中的時候,我這屆最好的學生去了北大和清華。而在Wharton時,最好的學生去了高盛、Bain Capital、凱雷、KKR、Jane Street等買方。我想到我們是不是已經成為模式化思維的犧牲品(Victims of Stereotypes)。我們的社交圈裡都是與我們同類的人,我們互相交流、競爭、鼓勵、啟發,處於所謂的密集網路、近親繁殖。

我們自以為我們充分見識了整個世界,但其實我們只是在重複肯定同一類資訊。所以如果你是最出色的那一個,那麼你極有可能就是所有和你同類的人當中最出色那一個。但這也就是你的極限。

而有另外一群人,他們只是想和別人有點不一樣,他們想去外面看看,去見識見識這個世界究竟有多大,他們想要找到自己獨特的生活。對於這些人來說,天空才是極限。說實在的,如果你有了比同齡人更多的見識,那絕對不一定是因為你比他們更出色,因為所有一直在追求“出色”和“卓越”的人最後都在他們最堅信的標準上“輸”給了那些只是想過自己獨特生活的人。

而另一方面,在黑石工作可以幫助我成長和經歷,但是我覺得在黑石裡,我用20%的時間經歷了接下來的幾年裡可能會經歷的80%的體驗,對我來說已經很值得了。我也一定會成長,但是未必會比創業成長得更快、更深刻、更理想、更多樣化(比如說我就沒有辦法做我一直很想做的美術設計工作了!)。

最重要的是,我意識到在黑石我基本上不能實現我人生目標的另外50%,幫助別人成長。幫助別人體驗和經歷生活。

To grow and to help others grow. To live and to help others live.

經過無數內心掙扎之後沉澱下來的思想最終被我總結成了兩句很簡單、看似和做個有意思的人一樣不具體、但對我而言包含了豐富含義。

這兩句話就成了我的人生目標。它能讓我感動得哭,也能讓我感動得笑。最重要的是,儘管這兩句話在外人看來可能莫名其妙。

一開始,我和很多人一樣,覺得人生的終極目標就是要多走走,去見識這個世界,活出自我。但後來我發現這個目標其實只是說著好聽,但是其實不能給人帶來持續的動力,然後我就很傷心。再然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了一個有點與眾不同的目標,就是Be an interesting person。於是我就上了很多奇奇怪怪的課,和各種奇奇怪怪的人交流,希望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一些啟發。那段時間我過得真的很彷徨也很煩躁,好在我堅持了下來。

Randy Pausch在他著名的「最後的演講」中提到過一個很實在的觀點。他說,在我們追尋理想的道路上,我們一定會撞上很多牆,但是這些牆不是為了阻擋我們,它們只是為了阻擋那些沒有那麼渴望理想的人們。這些牆是為了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證明我們究竟有多想要得到那些東西。

真正的問題是,當我們跑得越快,越是無法考慮我們是否在朝著正確的方向奔跑。

北野武講過一個很有趣的故事。他說他沒出名之前想有一天有了錢,一定要開跑車,吃高檔餐廳,跟女人們睡覺。而真正功成名就的時候,他發現開保時捷的感覺並沒有那麼好,因為「看不到自己開保時捷的樣子」。結果他就讓朋友開,自己打個的士,在後面跟著,還對司機說:看,那是我的車。

我想說,過去幾年裡我認識的、深交的、共事過的所有人,包括身邊一批又一批二十出頭收入一百多萬的金融朋友、三十歲左右收入幾百萬的前輩朋友、以及簡歷金碧輝煌得已經不在乎收入的大BOSS、以及我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兩件事:

一,頂級學校的文憑、頂級公司的工作、頂級的收入、頂級的房、頂級的車、頂級的聲望,這些都無法滿足人類。

二,無論是通過爸媽,通過運氣,還是通過奮鬥得到這些頂級的東西,人類都不會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接著北野武的故事說下去。想像一下:你今天騎在一輛電單車上,一個小山村來的年輕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型,你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十幾年的奮鬥後,你坐在一輛你今天都叫不出型號的保時捷的駕駛位上,一個路人經過,說你的車好型,相信我,你也不會有任何的滿足感。你不在乎他,就像你今天不在說你電單車好型的人。你的視角在變。每當我們考慮許多年後能夠取得的成就,我們總是習慣站在今天的角度去衡量幸福感和滿足感。你今天的視角只是錯覺,卻讓你相信自己的目標是正確的。這是我們最容易跑錯方向的時候。

人類的需求是很奇特的。我們吃第一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和我們吃第一千個麵包的時候的幸福感,是差不多的,前者甚至比後者還多一些。同樣的感覺適用於我們賺到的第一筆一萬元和第一筆一千萬元,第一輛十萬的車和第一輛一千萬的車,第一個女孩和第十個女人,第一個男生和第十個男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在著名的馬斯洛五大需求中,你從任意一個細分需求裡獲得的幸福感只能有那麼多。

但是,你的人生很短,你的時間貨幣只有那麼多。所以除了Steve Jobs已經告訴你的「不要生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你還要記得,永遠不要重複一樣的經歷,因為你不會從第二次一樣的經歷中收穫到更多,更因為這個龐大的世界有太多有趣的人和事等待著我們去認識、太多截然不同的經歷等待著我們去體驗。

老占後記:這篇野也會實實在在地幫助一些年輕人探索不同的經歷。只要記住,如果你每個星期都在做著差不多的事情,那麼一年以後你還是一年前的你,只是老了一歲。

如果你願意每個星期、或者每個月都去嘗試一種新的體驗,或者認識一個來自完全不同背景的朋友,那麼一年後你和一年前一樣年輕,只是比別人多活了一年,多了一年的閱歷和對世界的認知。

原文刊於作者網誌「老占的博客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