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香港創業死得未

By on April 13, 2015

本文作者李學斌(@Ben Crox)為創業公社社長

資料圖片:Hans

創業本來就是各種「飄」所興起的。跟許多本地土生土長,或是沒有漂出港外的人,恐怕理解不同(資料圖片:Hans

今天算是比較安定,可以坐在創業公社工作,想拿十五分鐘回應一下 Leona Wong 和 StartupBeat 最近辣起的【香港創業死得未】系列。

話說,當年 Heatherm Huang (黃何)撰寫互聯網在香港屬於夕陽行業一文時,我剛跟他展開合作。早在 TalkBox 起步騰飛時,我已經透過 Jacqueline Chong (Green Tomato CMO)認識了包括黃何在內的幾位 TB 主將。但到了 2012 / 13 年,黃何開始在‪#‎StartupWeekend‬ , ‪#‎BarcampHK‬ 露面,我們才漸漸開始打開討論框框,變成朋友,繼而互相支援深度合作。事實上和錢方的李英豪等,也都是在微信一個自發的香港創業者群組內,首次聊起來。

我們都是遊走異地的「飄」。

這不奇怪,創業本來就是各種「飄」所興起的。跟許多本地土生土長,或是沒有漂出港外的人,恐怕理解不同,創業世界很少炒起本地菜。並不是說只有「飄」才能創業,但若不飄,幾何會搞到拋開一切,全情投入,偏執地要改變遊戲規則?事實上,大凡禮待飄泊者,能融合不同文化者的地方,很容易就會變成創業天堂。

如果只知道矽谷,只知道北京,只明白市場要大,那很危險,市場大其實不等於有機會。香港的人口一點都不少,融資、人流、人才水平、科網基建,沒甚麼不是世界一等一的,但請留意,請十分留意,千禧年以來,香港人、香港文化、香港的生活氣息,通通都十分保守,通通安於現狀,通通都西瓜倒大邊,成王敗寇迅間定調,是個贏者通殺的社會,是個「認真(有別於主流)就輸了」「不認真(排隊跟機)又輸了」的社會。

在這十年間,實則風險成為了生活的基礎意識,人人自危,個個潛意識裹都滋生了排他性,而我們好似到了近兩年,才從本土派的冒起,讓嘴巴和身體回復一致。

為甚麼要讀書?為甚麼還要上補習有技術地讀死書?

為甚麼要入醫科入法律科入商科?為甚麼有理沒理都爭取拿個專業人士的資格?

為甚麼讀不到書也要爭一個的士牌?為甚麼要透過買樓上岸?為甚麼好仔要去當差?為甚麼沒有生產業了成衣出口配額還是有價有市?

沒有一個問題屬於個人問題,但放在社會上立即會變成問題,因為這個社會包容不了必然的差異,因為許多人因而磨滅了自己的志向,因為怕輸,怕沒有稀缺、限額、保守共識,投入再多都過不了活。

這想法,才真正解釋了「窮得只剩下錢」。

也是同一個問題,點明了香港創業有多難。想改變慣性收視?想創意得到「價格」上的尊重?想把失敗包裝成深入學習的過程和覆歷?你唔係講笑下嗎?

沒有說笑,世上每一個角落都總有創業的空間,但只有「新血」足夠多的地方,才會變成創業者的天堂。「飄」不單是創業行為的主體,還是應用創新業務的首批客體。是故,一個在本地撈得起的業務,反過來會難以適應本地以外的環境,很容易就形成局限,成為街坊生意,即係土炮⋯這樣下去,就沒太多亮點吸引風投了。

說到這裹,我想問還蹲在香港的創業同僚,各位服氣嗎?

其實,我不覺得有所謂【香港創業死得未】的偽命題,只認為有【香港人自閉夠未】的大膽哃嚇。

Sor9ry ,對上兩年,我圈子裹真正在背靠背作戰的,實例很少。黃何成功闖到美國了,鄭立也在台灣企穩,在大陸亮劍了。其他跟創業公社沒太大關係的,我暫時沒有想到誰是逗在本地而做出了成績。呃,一定有的⋯。呃⋯其實我想說,真的有很多很多很多「創業者」未曾拋開在地性,而又在本地市場被既有大公司擠到無地自處。

山不轉路轉,路轉了人卻不轉,咁仲唔死?你估係 TVB 例牌結婚生仔大團圓結局呀?!吓?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