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建築管理平台實踐智慧城市 (Chain Technology 黃淨陶)

By on March 24, 2023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近年港府致力發展智慧城市,在政策及基建廣泛着墨,惟普羅市民的思維似乎尚未跟上;即使初創研發新科技,態度亦較保守,令落地速度未如理想。今次請來Chain Technology業務發展主管黃淨陶,分享其公司的方案如何推動智慧城市建設。

主持:(陳)陳施敏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黃)黃淨陶 Chain Technology業務發展主管

陳:在香港從事智慧城市方案有何挑戰?哪些行業會更進取?

黃:我們主要提供智慧城市相關的解決方案,例如三維實景模型、智慧綜合管理平台等,幫助管理建築項目,由設計、施工、到營運及保養等階段,冀將所有程序電子化,方便追蹤紀錄之餘,也有望節省成本,提升工程效率。

黃淨陶指出,香港基建領先全球,惟智慧城市發展步伐仍需加快。(盧詠賢攝)

就我觀察,除了金融行業,現時較為進取的是建築界。政府這方面走得很快,例如發展局今年2月發出工務技術通告,要求超過3000萬港元的工務工程合約,全面採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統;至於私人工地的承建商亦可申請資助採用相關系統。

然而,不少前線工友有一定年紀,未必接受全面電子化。因此,我們這類公司須因應前線員工的需要,設計簡單易用的介面;期間會收集業界意見,以改善產品。無形中我們的角色就從產品供應商變成IT顧問。

Chain的融合實境平台,結合三維實景模擬、建築信息模型及人工智能等技術。(Chain Technology網上圖片)

演算法分析大廈外牆狀況

陳:除了替數據分析,公司近期亦嘗試收集數據,為何有這種想法?如何保障個人私隱?

黃:團隊一年多前着手開發檢測機械人,拍攝建築物外牆、天井等位置,再以人工智能演算法分析,檢查是否出現裂痕、石屎剝落、鋼筋外露、喉管生銹或漏水等情況。再將這些數據與我們的融合實景模型整合,有效提高建築問題的可視性,亦為客戶提供更多建議,例如適時安排樓宇保養。

在孵化平台The Community Lab旗下LMTP項目協助下,去年團隊曾在銅鑼灣的唐樓測試機械人原型。雖然我們初衷是收集樓宇數據,惟住戶可能會對屋外的鏡頭感到困擾。在正式測試前,團隊先與相關的物業管理公司協調,在大廈內貼出通告,提醒住戶注意。同時,也會模糊照片內的人臉,以保障住戶私隱。

Chain將檢測機械人收集的數據,與融合實景模型整合,提高建築問題的可視性。(受訪者提供圖片)

冀政府部門加快開放資訊

陳:公司的方案離不開數據,開放政府數據對業界有何幫助?這方面有何改善之處?

黃:當我們處理工程項目時,會用到建築訊息模擬(BIM)等技術,模擬新項目落成後的情況;而政府部門掌握的數據,能構成現有的環境模型,只有把兩者拼在一起,才能得出完善的設計,例如及早發現新項目對現有環境的影響、如何修改設計才能減低影響等。

近年不少政府部門願意開放數據,例如地政總署去年底開放的三維數碼地圖,就對我們非常重要。然而,有些部門的數據未夠實時,部分甚至來自20多年前。我希望政府開放新一輪數據時,可以加快速度,讓公眾應用。

黃淨陶(左)期望,未來能透過不同的研討會,與政府交流業界最新資訊。(Chain Technology網上圖片)

陳:香港致力建成智慧城市,你認為政府與業界應如何着手推動?你期望公司扮演什麼角色?

黃:我們希望未來能透過不同的研討會,討論如何發展智慧城市,或如何在工程項目投放更多智慧元素時,把業界的最新消息轉告政府,使政策能夠適時配合。上述提到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統,就是很好的例子。始終技術會不停演變及進步,這些討論亦需要持續、頻繁地進行,期望政府設立更多渠道,與業界交流。

智慧城市的發展,需要多方配合,除了政策及基建,人的思維亦不容忽視。智慧市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元素,香港市民有需要加緊步伐,改變舊有思維,採用以至適應新技術。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