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台揭「黑潮」放射性銫含量超福島千倍

By on October 5, 2022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2011年日本福島核事故,釋放大量放射性元素銫,當局擬於明年春天起把核廢水排放大海。不過,台灣中山大學最新研究發現,在全球第二大洋流「黑潮」深水處,輸送着60年前美蘇核彈試爆遺留的大量放射性銫137,且含量遠超福島核災於2016至2018年期間,每年釋出海洋的1000倍。銫可能被蝦蟹藻類吸收,若人類捕食恐受影響。研究已獲學術期刊《海洋污染公報》刊登。

黑潮為全球第二大洋流(箭嘴示),途經台灣東岸,向北流回日本。(NASA網上圖片)

台灣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講座教授陳鎮東與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台灣大學、台灣海洋大學及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輻射偵測中心組成研究團隊,自2018年開始,採樣調查當地周遭海域的銫134、銫137及其輸送情況。陳鎮東指出,團隊發現黑潮的200到400米深處,有最強的銫137輸送量。

源自美蘇核試殘留物

銫137是核分裂的放射性產物之一,釋放能穿透鍍鉛的伽瑪射線,進入人體後半衰期約70天,容易積存在肌肉及內臟,並增加罹癌風險。陳鎮東解釋,原子彈會釋放銫137,而氫彈會釋放氚;不論福島事故及核爆,均會產生銫134與銫137。

陳鎮東認為,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源自60年前的美俄核彈試爆。(台灣中山大學圖片)

陳鎮東認為,黑潮輸送的大量銫137,多數來自約60年前、1958年至1962年間,早已被眾人遺忘的美蘇密集核彈試爆。半衰期較短的銫134,目前已偵測不到;至於半衰期較長、約30.2年的銫137,含量均低於原子能委員會的紀錄基準值,不危害人體。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