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藝術科技打破傳統框框 (廖錦興博士)

By on April 21, 2021

本文作者廖錦興博士,為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當然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藝術科技可理解成融合科技於藝術創作中,促進藝術創作的內容和傳遞,以加深觀眾的參與和體驗。(信報資料圖片)

藝術科技可理解成融合科技於藝術創作中,促進藝術創作的內容和傳遞,以加深觀眾的參與和體驗。(信報資料圖片)

「科學家不創造任何東西,而是揭示自然界中現成的、隱藏着的真實,藝術家創造真實的類似物。」180年前,俄國小說家伊凡.亞歷山大羅維奇.岡察洛夫(Iván Aleksándrovich Goncharóv)曾這樣表達他對藝術與科學的看法,然而科技發展的今天已遠超十九世紀人類的想像。二十一世紀講求協作,隨着科技發展迅速,融合藝術與科技的新組合成為了各方新寵兒,藝術科技(Art Tech)這兩年已悄悄地走進倫敦、紐約和首爾的藝術博物館或演藝廳。

藝術科技可理解成融合科技(如虛擬實境、擴增實境、實時影像投射、機械人、人工智慧等)於藝術創作中,促進藝術創作的內容和傳遞,支援藝術的承傳,以加深觀眾的參與和體驗。藝術科技的結合除了能為既有的藝術形式帶來創新,更能為整個藝術界及創意文化產業煥發新機。

藝術科技的結合除了能為既有的藝術形式帶來創新,更能為整個藝術界及創意文化產業煥發新機。(政府新聞處圖片)

藝術科技的結合除了能為既有的藝術形式帶來創新。(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極具經濟潛力,亦能為年輕人提供新出路,創造更多機會,當中的軟件設計、表現藝術、電腦遊戲及互動媒體界別,無論是就業或創業人數還是經濟貢獻,均佔整個文創產業最大比重。本地藝術家近年在作品中引進不少科技元素,如人工智慧水墨藝術作品、上環大館用動態影像展出靜態畫作、深水埗的快閃店用虛擬實境展示動漫收藏品等等。

藝術科技能透過獨特的展出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及啟發思維,我曾於2019年在美國紐約長島的MoMA PS1戶外搭建的藝術展覽館欣賞全美五大Art Tech展覽之一,美國藝術家布魯斯.瑙曼(Bruce Nauman)以「消失的行為」(Disappearing Acts)為題,用藝術科技展出作品,Nauman亦是最早以視頻形式進行實驗創作的藝術家,展覽他透過特效聲音、投影科技、閃爍的霓虹燈光招牌、折射的視頻效果,表達出道德風險和活着的快感。這種糅合藝術與創意科技的獨特展示方式,比傳統藝術展更吸引。

行業的crossover是一大趨勢,協同效應是打破傳統框框制度、引發新市場的突破點。(法新社資料圖片)

行業的crossover是一大趨勢,協同效應是打破傳統框框制度、引發新市場的突破點。(法新社資料圖片)

Art Tech發展過程中有一個重要關鍵,是科技會否為藝術帶來負面衝擊,如模仿抄襲、破壞創意。最近我就此議題向年輕藝術家了解,一位20歲出頭的藝術家說:「Art Tech令藝術品得到科技的支援,可以突顯其背後故事和更個性化;有科技的演繹,可以令藝術更有吸引力,而科技的發達可輕易模仿藝術家,大大縮短創作過程,但藝術的創作過程或當中前人創作的精神有可能被輕視。當然,藝術和科技兩者兼重,可用拼圖比喻,兩者形狀完全不一樣,但正因為一凹一凸,可以合併,形成更大的版圖。」

行業的crossover是一大趨勢,協同效應是打破傳統框框制度、引發新市場的突破點。創新創意產業很多時候都會顛覆傳統,帶另類思維;正面看待Art Tech的趨勢,不僅為兩個範疇創造出新元素,更會吸引到一批新的欣賞者,從而產生新需求。至於如何面對那些負面衝擊,我認為無論人和企業,只要有能力、決心和動腦筋,可能變成你的優點。

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極具經濟潛力,亦能為年輕人提供新出路,創造更多機會。(中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極具經濟潛力,亦能為年輕人提供新出路,創造更多機會。(中新社資料圖片)

更多廖錦興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