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香港要把握融入大灣區發展機遇 (梁穎準)

By on November 30, 2020

本文作者梁穎準,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香港大學電機工程學士,信息技術國際企業家。現任創科引聯平台合夥人兼主席、亞傑商會副主席兼創始會長。曾任加拿大商會總裁、美國商會理事、香港城市大學客座教授、曾在香港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任教。曾於亞洲和美國各城市任高級行政管理,在國際科技企業界工作四十餘年。

這份施政報告重點是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黃俊耀攝)

這份施政報告重點是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黃俊耀攝)

香港行政長官於11月25日發表香港特區有史以來最長的一份《施政報告》,推出系列經濟和社會措施。儘管這份施政報告部分存有爭議,但不少要素值得讚揚和支持。

正如預期,這份施政報告重點是通過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合作,加強香港與內地的融合。香港與大灣區內各城市息息相關、協同互補,如能主動協作,雙贏互動,銜接國內的發展戰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大灣區發展勢頭,香港必將走上更高的台階。因此,與內地融合,對香港的益處,顯而易見。

融入大灣區的政策有多項值得支持,例如協助香港多所大學計劃在大灣區提供教育服務,每月補貼10000港元至18000港元,以資助2000名香港年輕人在大灣區工作。有人質疑政府派遣寶貴本地人才到內地,但這種批評相當無知和短視。作為一名過來人,筆者是1970年代被「派遣」去外國求學和工作的「寶貴本地人才」之一。當我們這批留學生在1990年代後回流,把外國積累的寶貴經驗帶回來時,有不少人對香港有極大的貢獻!

除了深圳市之外,更可以把視線礦大至大灣區創科東部大走廊。(新華社資料圖片)

除了深圳市之外,更可以把視線擴大至大灣區創科東部大走廊。(新華社資料圖片)

另一例子是香港機場管理局將收購珠海機場股份,這項整合可以助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集群。還有,通過內地生物技術公司在香港上市,和加強滬港深通證劵交易計劃,亦將會對香港經濟與金融注入新的動力。

不少香港人尤其年輕人,受政治歪理宣傳與崇洋心態影響,未充分認識粵港澳大灣區的非凡經濟實力,對其多加藐視。事實上,雖然大灣區只佔中國總面積的百分之一,人口也只有中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五,但是經濟規模佔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十二,出口量百分之二十五。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高含金量國際專利,有一半來是自大灣區!

深圳,無疑已成為一座國際化的、具有環球影響力的大都市,同時也是中國的科創中心、金融重鎮。深圳的民營企業多方面能力突出,連同周邊的製造業基地如東莞、惠州、中山等城市,如虎添翼,勢不可當。而香港,雖然近年來歷盡中美貿易戰、社會暴亂和新冠疫情的衝擊,但仍然是中國與世界各地最好的接軌點、引聯點、增值點,而且仍然是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大灣區建設是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深圳與香港是大灣區建設的兩副引擎。深港合作,將會是這兩副引擎的燃料,也將會使大灣區在全球舞台上,發揮強大的綜合競爭力!

香港的合作對象,除了深圳市之外,更可以把視線礦大至大灣區創科東部大走廊。(中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的合作對象,除了深圳市之外,更可以把視線擴大至大灣區創科東部大走廊。(中新社資料圖片)

國家主席10月中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週年慶祝大會,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節點,並強調中國要走自主創新、自力更生之路。而國務院發改委發布深圳改革試點,首批共四十條授權事項,涵蓋市場化配置、科技創新、對外開放、營商環境、生態保護等範疇,目標在2025年取得標誌性成果。另一邊廂,剛落幕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研究關於製定「十四五」(2021-2025年)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除了突顯百年一遇的環球重大變化及新國際矛盾,與強調要進一步改革開放外,同時明言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顯然中國經濟、科技等範疇的綜合實力,已經躍上了新的台階。 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將突破一百萬億元人民幣,相等於美國的70%,而差距正在持續縮小。當下國際環境天翻地覆的大變局下,中國正進行新一輪科技自強和產業變革,同時亦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香港應把握時機,透過融入大灣區積極和深度參與「十四五」規劃及2035遠景目標。

香港的合作對象,除了深圳市之外,更可以把視線擴大至大灣區創科東部大走廊。這個東部走廊,統稱廣深科技創新帶,包括多個研發、製造、服務類核心創新戰略平台與創新示範節點。估計日後亦會有創科西部大走廊出現,涵蓋佛珠科技創新帶,與佛山、珠海互動,進而連接江門、中山。

把外國積累的寶貴經驗帶回來時,有不少人對香港有極大的貢獻。(中通社資料圖片)

把外國積累的寶貴經驗帶回來時,有不少人對香港有極大的貢獻。(中通社資料圖片)

筆者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粵港澳大灣區與金山灣矽谷兩個經濟體裡度過。從七十年代開始在矽谷工作打拼,到九十年代,從矽谷回流香港後,一直從事的工作是把海外的科技公司引進中國、並帶領大灣區的科技企業走出去。四十餘年的科創生涯,令筆者深深體會到美國矽谷和粵港澳大灣區這兩個經濟體之間,實在有著很多相似之處。

矽谷已經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技、創新、創業中心,是高科技的代名詞,而中國已經步入數據時代。矽谷的經驗,對於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具有很好的借鑒價值。況且,中外融合,配合中國強勁的建設與製造能力,與及國內龐大的市場落地,將有利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推動經濟體系優化升級。例如引進矽谷孵化的創新科技,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有助提高大灣區的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而引進、增值、接軌、融合工作的主角,香港當之無愧。

高科技創業的根本成功因素,包括人才、市場、資金、政策。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必須抓住這幾個舉足輕重的成功因素。而區內必須整合、協作、互動,尤其是港深之間在科技、經濟、金融、人力資源等多層面的由衷合作。而且,香港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不但符合香港切身利益,還將對香港帶來龐大的機遇。港人宜珍惜、把握、落實!

其他梁穎準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