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百萬龕位哪裏尋 (鄧淑明博士)

By on July 1, 2020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現時政府及非牟利華人永遠墳場的龕位供應極為匱乏,要排隊達50個月。(法新社資料圖片)

政府及非牟利華人永遠墳場的龕位供應極為匱乏,要排隊達50個月。(法新社資料圖片)

香港寸金尺土,不單在生時有居住問題,死後也面對相同困難;加上大眾都不願家居附近設有殯葬園區,恐怕影響風水和樓價,令增設骨灰龕場困難重重。

今年的「Esri青年學人大賽」亞軍得主、來自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城市規劃及設計系的林峻洋同學,運用空間數據分析,尋找可滿足各方要求的龕場新地點,以及提供節省用地的構想。

現時政府及非牟利華人永遠墳場的龕位20年期租用費只需2400元,不過供應極為匱乏,要排隊達50個月;有經濟能力的會選擇私人地方,可是一個龕位便索價26萬。如果兩者都不選,有些人會把至親的骨灰放置在內地、殯葬店或非法龕場。在2018年,尚待安置的骨灰龕數量龐大,達4.3萬,困擾許多家庭。

當局計劃未來興建49萬個龕位,主要在屯門的曾咀和粉嶺的沙嶺,交通較方便的則有石門和柴灣,但預期附近居民會有意見。

綠色殯葬如紀念花園撒灰,現在的使用率僅16%。(中新社資料圖片)

綠色殯葬如紀念花園撒灰,現在的使用率僅16%。(中通社資料圖片)

香港人口老化,因此即使政府預計綠色殯葬(如紀念花園撒灰)使用率由現在的16%,到10年後大增至26%,本港仍然需要加添7.4萬以上的龕位。那麼,空間哪裏來?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2010年的調查,近七成受訪者認為,龕場應平均分布在全港18區,其中新界居民對龕場設在自己居住的地區較包容(57%);反之,九龍區較抗拒(32%)。這也難怪,觀塘、油尖旺區人口稠密,實在難以容納這些「新居民」。故撇除這些區份後,林同學在13區中找尋地方,他秉持以下6個原則:

‧人口較少、地點是居民不易看到(以7樓的高度計);

‧斜度少於25度,減少平整工程成本;

‧配合分區計劃大綱圖,不使用禁區如郊野公園和軍事用地;

‧最好距離主要幹道500米,方便清明拜祭;

‧避開認可殯葬區,避免和原居民發生糾紛;

‧盡量使用官地,以免增加成本。

香港寸金尺土,不單在生時有居住問題,死後也面對相同困難。(信報資料圖片)

香港寸金尺土,不單在生時有居住問題,死後也面對相同困難。(信報資料圖片)

以地理資訊系統(GlS)軟件ArcGIS分析後,他成功找出19幅共43公頃官地,包括:

‧打鼓嶺(11公頃),距接駁大埔的龍山隧道只有2至5分鐘車程;

‧屯門(14公頃),距屯門輕鐵站10分鐘車程;

‧大澳(4公頃),距大澳巴士總站7分鐘路程。

此外,岩洞也在考慮之列,土木工程拓展署已找到5個共402公頃的岩洞可用,不過由於測量和建造成本較高,因此只列次等。

其實,東京及紐約等也面對同樣的土地問題,這些城市利用科技彌補不足,例如壓縮骨灰龕儲存空間令容量增加一倍,到親友拜祭時才由輸送帶運出;拜祭地方則作個別間隔,間隔更因應不同宗教而裝設。估計配合這些方案,可令19幅龕場用地容量倍增至超過100萬,足夠用到2043年,如果計及岩洞,港人再也毋須擔心身後無處安葬了。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