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遙距診症平台 (醫師go 司徒昌)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司徒昌表示,本港遙距醫療只屬起步, 可參考歐美做法。(朱美俞攝)
新冠肺炎疫襲港,醫院診所成為病毒傳播的高風險場所,市民即使身體不適,也可能會盡量避免前往求醫,結果延誤診治。有本港科企首創中醫遙距診症平台「醫師go」,方便病情輕微人士或慢性病患者,透過手機應用程式(App),接受中醫師診症。今次請來醫師go聯合創辦人兼行政總裁司徒昌,講解平台如何方便病人。
主持:(朱)朱美俞 《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司)司徒昌 醫師go聯合創辦人
朱: 中醫講求「望聞問切」,平台如何通過視像會議,確保斷症準確?
司: 不論中醫或西醫,遙距診症皆有一定限制。中醫師無法隔空把脈或施針治療,西醫也無法在視像會診期間使用聽診器、X光及磁力共振等檢測儀器。其實,遙距診症並非想取代傳統會診方式,主要是讓病人遙距覆診,故適用於低風險及慢性病患者。
適合覆診或跟進慢性病
初診的話,我們建議病人先到診所進行至少一次面診,具體次數由醫師決定;至於較簡單的中醫諮詢服務,例如濕疹、減肥、保健養生等,通過遙距診症,可大大提升服務效率。此外,公司規定平台上的醫師必須已在港註冊,並持有執業許可證。用藥方面,藥物須符合國際安全標準,以減低病人風險。

用戶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預約「醫師go」平台的中醫師。 (醫師go網上圖片)
朱: 新冠肺炎對平台業務,以至實體中醫服務,分別帶來什麼影響?
司: 公司創立於2018年8月,但在疫情期間才正式推出服務,目前仍在試業階段,每月用戶量呈雙位數增長,有30%至40%用戶是回頭客。
在一般情況下,用戶若在早上求診,中醫按症開藥後,速遞員便會前往中央藥房,運送指定藥物至府上,通常即日下午已可到手。惟在疫情初期,速遞需求非常大,結果我們決定親身送藥,避免病人延誤治療。
實體中醫服務方面,個別中醫師表示生意未受太大影響,市民在疫情期間,反而有較多時間調理身體。通過平台,中醫毋須支付額外費用,可利用其空餘時間,增加收入。
看準需求大 認受性趨升
朱: 你並非出身於中醫行業,為何有志建立平台?
司: 我本身是美國及本地註冊會計師,在投資銀行及商業管理方面有25年經驗,亦是一間本港主板上市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公司另一位共同創辦人,則擁有逾15年IT經驗,參與過逾50個應用程式及系統的開發工作。

中醫加入「醫師go」毋須額外繳費。(醫師go網上圖片)
第一,我們留意到,在過去10年,以美國為首的遙距醫療市場發展迅速,全球市場規模達至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第二,全球對中醫藥認受性愈來愈高,用戶有年輕化趨勢。
現時全球中醫藥市場規模高達600億美元(約4680億港元),年增長率達11%;本港規模也有30億港元,可想而知,中醫藥市場相當龐大,加上遙距醫療的優點是不受地域距離限制,公司日後如要拓展海外,擴展性相當高。
朱: 在建立中醫網絡方面,你們曾否遇到困難?
司: 坦白說,本港遙距醫療發展,確較其他地區緩慢。因此,團隊早期要建立中醫網絡,絕非易事。最初,我們努力叩門,希望尋找不同專長的中醫,又參與不少行業活動,藉此認識業內人士。其後,有藥房轉介不少中醫師給我們認識,成功拓展人脈網絡。
在初期,我們平均需要花3小時,跟傳統中醫師洽商,當他們理解到全球各大行業,均傾向以科技為用戶帶來方便,就漸漸被打動,願意加入。

司徒昌指,不少中醫均明白,以科技改善業務是大勢所趨,而遙距診症是當中重要一環。(醫師go網上圖片)
過去半年,不少業內人士高呼「中醫需要現代化」,很多中醫也明白行業需要跟科技巨輪接軌,否則會被比下去。香港醫務委員會(The Medical Council of Hong Kong)在去年12月,曾發表一份關於醫生進行遙距診症的指引文件,中醫可參考此官方文件,有助醫師go的遙距診症業務變得更具說服力。再加上疫情期間,不論中醫或西醫診所,亦紛紛推出自家遙距診症服務,上述種種均有望提升遙距診症的市場認受性。
朱: 你認為未來本地遙距診症的發展趨勢是什麼?
司: 歐美作為遙距醫療先鋒,不少技術發展均值得本港借鑑,例如運用人工智能(AI)掃描醫療影像,或收集醫療數據供醫生使用。中醫方面,個人認為,本港在中醫藥國際市場擔當重要角色,中醫遙距診症更可協助處理大部分常見慢性疾病,紓緩醫療體系壓力。
註:以上嘉賓訪問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 StartupBeat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元宇宙賀歲活動 (林國誠)
元宇宙經常在我們身邊出現,香港亦有不同大小機構率先在The Sandbox元宇宙買地起樓,建立元宇宙生態圈。近日全球最大元宇宙公司The Sandbox,為香港市場特意在農曆年期間製作了一個很特別的節日活動《迎兔賀歲季》。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兔年重新定位 打造更好未來 (黃岳永)
虎年過去,歲次迎來癸卯兔年。兔子形象向來是勇於探索和冒險,速度快又靈活敏捷,而且小白兔除了外表可愛,未受污染的白色,也令人聯想到年輕及積極向上的精神,可謂是有齊創業人士的特質。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腦植入電極助癱瘓者「溝通」
美國神經技術初創Precision Neuroscience研發大腦植入物(第七層皮質接口),其薄膜包含1024個電極,厚度僅人類髮絲五分一,旨在幫助癱瘓患者以神經訊號操作數碼設備,例如移動鼠標、打字,或以念力使用社交媒體。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聊天機械人ChatGPT 美MBA考試獲B級
美國頂尖學府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教授Christian Terwiesch證實,由OpenAI訓練的AI聊天機械人ChatGPT,順利通過該校工商管理碩士(MBA)核心課程的期末考試,評分成績達B-至B級。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港大蟬聯全球最國際化大學首位
英國教育刊物《泰晤士高等教育》周三公布2023年全球最國際化大學,本港大學在十強穩佔四席,今年香港大學蟬聯排名首位。其他上榜的本地大學,依次為香港城市大學(第四位)、香港科技大學(第五位)、香港理工大學(第六位)及香港中文大學(位列17名)。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大數據拆解疫苗猶豫成因 (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 林冠華博士)
今次請來「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旗下的醫衞大數據深析實驗室研究項目總監林冠華,探討疫苗猶豫的成因,並解釋如何利用AI及大數據,有效降低「疫苗猶豫」對於公眾安全的負面影響。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
-
殺豬須靠秘籍 撈偏也要讀書 (高天佑)
廣東東莞警方日前搗破「殺豬盤」組織,拘捕8人,並在組織巢穴發現大批「撩漢秘籍」,包括《做女人不要太老實》、《透過細節看男人》等速成書。可見在知識化時代,「撈偏」也要進修才有競爭力;普羅大眾若不增進知識,難免淪為被殺的「豬」。
- Posted January 27, 2023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