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智能坐廁惠及長者 (Studio Doozy鄧曉瑩)

By on February 7, 2020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鄧曉瑩表示,開發產品要大量資金,為防止廠商抄襲,需要申請專利保障設計。(朱美俞攝)

鄧曉瑩表示,開發產品要大量資金,為防廠商抄襲,需要申請專利保障設計。(朱美俞攝)

樂齡市場近年冒起,針對浴室的智能產品,坊間卻選擇甚少。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的鄧曉瑩,因爺爺患上柏金遜症,決心設計一款智能坐廁,並成立初創Studio Doozy,冀產品便利行動不便的長者。今次請她分享女性創業的困難,資金短缺的挑戰,防止廠商抄襲等心得。

主持:(朱)朱美俞《信報》科技記者

嘉賓:(鄧)鄧曉瑩 Studio Doozy聯合創辦人

朱:得知你2015年勝出James Dyson香港區設計大賽,其後更擔任Roca產品設計師,為何決定返港創業?

鄧:作為理工大學設計系畢業生,智能坐廁本為我的畢業作品;先後於James Dyson香港區設計大賽及DFA香港青年設計才俊獎勝出,其後獲得西班牙浴室家具集團Roca的一年工作機會;合約完滿後,我便返港發展事業。

產品構思源於患有柏金遜症的爺爺,自患病後他行動不便,如廁更難以獨立應付。於是畢業後,我就立志成立初創。因創業目標方向明確,且考慮到本港鄰近內地及台灣生產線,我就先於本地初創工作,汲取營運經驗後,於2017年10月正式創辦Studio Doozy。

Studio Doozy研發的Violet智能坐廁,適用於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Studio Doozy圖片)

Studio Doozy研發的Violet智能坐廁,適用於行動不便或輪椅人士。(Studio Doozy圖片)

(Studio Doozy圖片)

(Studio Doozy圖片)

朱:作為硬件初創,你們如何避免廠商抄襲產品?

鄧:有別於首代專為柏金遜患者而設的智能坐廁Libue,經採納企業及用戶建議後,團隊改良研發新一代兼容式坐廁Violet

新產品設有3個模組,長者及傷健人士使用時,可自行增設轉動式扶手等裝置。產品目前未正式面市,惟團隊已跟本地兩間長者中心及地產商探討能否通過試用產品原型,獲取市場反應。

智能坐廁的研發成本高昂,單計開發產品模具,動輒花費100萬港元;若廠商要抄襲,一般留待企業正式推出產品後,衡量市場成效等因素,才決定是否行動。此外,團隊正計劃申請專利(Patent),另通過跟企業簽署保密協議(NDA),以保障公司權益。

朱:智能坐廁並非消耗品,如何確保有足夠營收?

鄧:早於創業早期,我們理解智能坐廁為10年才換一次的浴室家具。惟Studio Doozy業務宗旨是,為樂齡市場帶來Happy Healthy Ageing,期望未來產品涉足家居不同層面,並向智能家居(Smart Home)推進。因此,公司另設副線產品,冀以簡單生產工序,通過眾籌網站Kickstarter,把產品率先推出海外,建立海外品牌形象,其後再回港推出。此舉有望增加收入來源,再投放在智能坐廁研發上。

廉價租用HKDC辦公室

朱:業界用語「創業貧窮」,泛指一些早期缺乏資金而營運艱難的初創,你們曾否經歷有關階段?你們有何應對方法?

鄧:坦白說,現時我與另一位創辦人仍在共渡時艱。惟本港有不少創業資金,以支援初創業務發展。

早於創業初期,我們申請香港設計中心(Hong Kong Design Centre)轄下的「設計培育創業計劃」,獲得25萬港元創業資金,另免費租用辦公室一年。現踏入第二年,每月只需4000港元租金,就可享有300多呎辦公空間。我們又透過理大微型基金計劃(PolyU Micro Fund),獲得額外資金,足以維持公司日常營運。

產品目前雖未正式推出市場,團隊仍持續尋求融資機會;透過即將推出的副線產品,並為企業設計產品,以增加收入來源。

Libue智能坐廁設有手柄,供長者如廁時借力,亦具備出水潔淨功能。(Studio Doozy圖片)

Libue智能坐廁設有手柄,供長者如廁時借力,亦具出水潔淨功能。(Studio Doozy圖片)

(Studio Doozy圖片)

(Studio Doozy圖片)

意念變實物增投資者信心

朱:近年不少報道指出,女性創業家尋求融資難度高,你對此有何看法?

鄧:作為女性創辦人,根據以往經驗,投資者跟我初次見面,一般甚少認真看待。當我與外籍男拍擋一同會見投資者時,投資者常以為我是他的秘書。此外,因公司規模較小,而且是硬件初創,投資風險較高,變相投資者取態就更審慎。

然而,創辦人團隊能否實踐業務目標,亦為投資者主要考慮因素。Studio Doozy成立初期,不少投資者認為,公司產品設計精美,卻只是紙上談兵。其後,我們花了半年時間研發產品,終於去年6月Pitch Night,為投資者帶來產品實物。

當時恰巧跟早前碰面的投資者重遇,他們獲知團隊研發成果,更協助我們拓展人脈。投資者信任很難建立,惟初創不放棄的決心和信念,終有一天吸引對方青睞。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