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台眾籌中介看好新分紅模式興起 美國矽谷已採用

By on November 25, 2019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林大涵指出,台灣是亞太區之中,眾籌發展較蓬勃的地方。(陳子健攝)

林大涵指出,台灣是亞太區之中,眾籌發展較蓬勃的地方。(陳子健攝)

要將產品推出市場,不少人會選擇藉眾籌平台集資。台灣就有一間「貝殼放大」(Backer-Founder公司,專門協助當地創新產品放上眾籌平台吸納資金。在台北花博公園舉行的年度創科大會「Meet Taipei」上,其創辦人林大涵接受本報專訪時透露,公司至今支持逾250個創新團隊,累計共籌得15億元新台幣(約3.84億港元)。

眾籌文化近年在台灣起飛,林大涵形容,隨着眾籌漸成風氣,不少創新產品都得到眾多贊助人(Backers)支持,教初創趨之若鶩;普羅大眾亦不甘後人,傾囊踴躍贊助。他續稱,台灣的眾籌平台,集資成功率大概是45%至50%。

屬投資性質 爛尾難追討

林大涵表示,公司會審視每個創新項目是否適合透過眾籌集資,以至宣傳影片和文案、產品定位等,「台灣比較知名的眾籌案例,絕大多數是我們的客戶。」例如「Piconizer口袋相簿」,只要將之連接至蘋果iPhone,即可自動備份手機相片,結果集資逾6200萬元新台幣,創下台灣眾籌網站的最高集資額紀錄。

「募資成功是其次,能不能把產品造出來,才最重要。」林大涵以Kickstarter為例,成功集資的項目中大約有9%無法發貨,「這數據已經蠻可怕,你買11件東西,就有一件收不到貨。」由於眾籌這行為實質上是投資而非預購產品,故此贊助項目一旦不幸爛尾,贊助人會難以追討。

貝殼放大專門協助一眾初創,把創新產品帶到不同眾籌平台集資。(陳子健攝)

貝殼放大專門協助一眾初創,把創新產品帶到不同眾籌平台集資。(陳子健攝)

「另外一個殘酷的現實是,有些產品你現在覺得很厲害,明年就不再厲害了。」林直言,公司曾協助一個開發360全景相機的團隊眾籌,但項目遲了一年半才發貨,「那時已經有其他人造了更便宜、質素更好的同類產品。有時候,產品遲了就沒意義了。」

開發產品與時間比賽

透過眾籌平台吸納資金,好處是受惠於龐大流量,但難免受平台設計所規限。林大涵坦言,現時愈來愈多創新團隊選擇建立公司網站眾籌,既能完整地展示產品細節,又不用被抽佣,但暫時未為大型眾籌平台帶來很大衝擊。

林認為,眾籌發展已穩定下來,並相信「回饋式眾籌」(Reward-based Crowdfunding)未來會開始興起。在該模式下,贊助人除可獲得產品,該產品每賣出一件,贊助人都可分紅,支持新產品變相帶來回報,恍如「Revenue-based Financing」的變奏。例如,若有人想要勘探地層及開採石油,並透過這方式向他人借取巨款,他不用還錢;待日後成功開採及賣出石油後,則須向債主分成。他說,在美國矽谷等地,已有初創採用這種融資方法,「好處是既可取得資金,又不用擔心股權被投資者攤薄。」

採訪、撰文:陳子健.台北

延伸閱讀: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