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地理智能神經系統構建未來 (鄧淑明博士)

By on October 1, 2019

本文作者鄧淑明博士,為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及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客席教授,以及團結香港基金顧問,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去年6月,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球員和教練被困洞穴事件,引起全球關注。今年年底,一部以這次清萊睡美人洞救援行動拍成的電影即將上映,令人重溫這宗扣人心弦的事故。

當時全球數以萬計的志願者,包括泰國軍人、海軍海豹潛水員和民眾,以及來自中國、日本、印度、澳洲、芬蘭、荷蘭、英國、美國等的洞穴潛水員紛紛加入救援行列。

要探索這樣廣闊的地方並統籌眾多的支援人員和物資,需要完備的地圖。其中地理資訊系統(GlS)便擔負起整合和分析資訊的工作,並製成3D數碼地圖,連結地面和洞內的世界。

一開始,泰國礦產資源部(DMR)已邀請泰國Esri的GIS專家創製一系列地圖,評估少年可能身處的位置。地圖小組搜集前人記錄的洞穴資料,又在洞內深入1500米的地方設置感應器,以採集水位和氧氣量的實時數據,配合洞外天氣感應裝置,製作3D地圖,詳細羅列洞內縱橫交錯水道的資訊。同時,又創建一個「數碼分身」(digital twin),以此模擬不同情境,如水位變化高低,從中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讓潛水員得以安全地執行任務。

去年6月,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球員和教練被困洞穴。(路透資料圖片)

去年6月,泰國野豬少年足球隊球員和教練被困洞穴。(路透資料圖片)

泰國礦產資源部(DMR)已邀請泰國Esri的GIS專家創製一系列地圖,評估少年可能身處的位置。(法新社資料圖片)

泰國礦產資源部(DMR)已邀請泰國Esri的GIS專家創製一系列地圖,評估少年可能身處的位置。(法新社資料圖片)

事實上,GIS恍如人體的神經網絡,成為連結各方數據的平台。在面對複雜的事件如全球暖化、疾病傳播、天災、交通和社會變化時,這個智能神經網絡以實時資訊協助管理者迅速掌握事件全貌、發生的模式和中間的關聯等,方便及時應對。

同時,隨着全球各種智能器具(手機、手環、家電)和感應器等可上網的裝置愈來愈多──估計去年可連接的物件已近180億件,今年底更會直逼200億──收集到的龐大數據需以地點連繫起來,以GIS軟件組成一個智能神經系統,才能發揮數據的價值。正如泰國的救援中,GIS打通了戶內戶外、地面地底兩個世界,才可方便行動;今天也有企業在辦公室內善用GIS,連結公司上下,促進效率。

例如美國有石油巨企,在休斯頓一個佔地385英畝(約八個維園大小)、可容納一萬多員工和訪客的企業園區內,設置了25萬個感應器,每分鐘接收到的數據大概有40萬,企業於是透過GIS室內軟件整合四方八面的資訊,製成實時的數碼定位地圖。從應對突發事件(如偵測一氧化碳外洩)、資源運用(如臨時預約會議室),以至在分散的辦公大樓之間覓路和尋找同事──為保障私隱,同事要開啟「分享位置」,才會「現身」讓人找到──GIS這個智能神經系統令人運籌帷幄,為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

今天我們講求建構智慧的未來,這個科技實在是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清萊睡美人洞救援行動拍成的電影即將上映,令人重溫這宗扣人心弦的事故。。(法新社資料圖片)

清萊睡美人洞救援行動拍成的電影即將上映,令人重溫這宗扣人心弦的事故。。(法新社資料圖片)

(編者按:鄧淑明博士最新著作《你未來就緒嗎?》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鄧淑明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