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保祿六世書院 推動女性科技新力量 (林艷虹)

By on April 25, 2019

本文作者林艷虹,為《信報》撰寫專欄「STEM尖子

現今許多女性相繼投入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領域,愈來愈多傑出女性人物湧現,譬如微軟全球雲端及AI事業部資深副總裁Erin Chapple。

然而,香港科技界始終陽盛陰衰,去年婦女基金會一項調查顯示,有興趣在大學選修STEM相關學科的本地女學生只有13.9%,將來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只有4.1%,男學生則為17.5%。數字雖然低,但現實仍有一班追求科學夢的女生。

其中,保祿六世書院中五生鄺玟曉(Akemi)及中三生郭芷欣(Celine)熱情專注STEM領域,不斷嘗試新事物,展現一股靈活且細心的科技新動力。

科技產業一直被視為男性主導,隨着性別平權觀念愈來愈普及,外國很多科技領域都出現女性領袖和接班人,但在香港,願意投身科技界的女生人數卻仍然偏低。

去年婦女基金會委託香港教育大學進行研究,探討「本地學生在STEM相關科目及職業選擇上的性別差異」,訪問了43間本地中學,逾2800名受訪的中五男女學生,結果顯示正在選修STEM相關科目的男學生及女學生比例分別是68.1%及51.8%,但將會在大學選修STEM相關學科的女學生只有13.9%,將來有意從事相關工作的更只佔4.1%,反觀男學生則有17.5%。

「男生可以做護士,女生都可以做科技人才。」就讀保祿六世書院的中五生鄺玟曉,本身對STEM這方面濃厚興趣,雖然女生投身相關行業偏低,但她希望打破社會的刻板印象。

郭芷欣(左)與鄺玟曉(右)對STEM有關學科充滿興趣。(吳楚勤攝)

郭芷欣(左)與鄺玟曉(右)對STEM有關學科充滿興趣。(吳楚勤攝)

以理據說服家人

「我覺得在香港,大家的刻板印象是男的做IT,女的做護士。我曾經參加香港城市大學舉辦的第一屆婦女基金會Girls Go Tech計劃,見到現場很多女生的作品都很出色,其他女校的學生都有參加機械人比賽,關注IT項目,女生一樣很有實力。」

她沒有特別崇拜偶像:「有時,在不同報道看到某個領域成功的女士,都替她們開心。所以不一定是STEM領域,我鼓勵所有女生追求自己有興趣的事,趁年輕拚搏一下。」

經常留意社會時事和新聞的她,也看到職場上女性的限制。「之前看電視節目和新聞報道了解到女性職場的歧視現象,例如同工不同酬,這情況在日本特別嚴重,我覺得奇怪,明明同一工作,為何男女性會有差別待遇?等於以前男生讀護士課程都會被人覺得奇怪,同樣這種情況,我認為社會不應該有刻板印象。」

很多香港父母最怕子女選讀不切實際的科目,鄺玟曉中四選科選擇了ICT(資訊及通訊科技),她的母親曾擔憂創科在香港的發展前景未明,建議她改選純理科,不改其志的她,反而努力說服家人。

「起初媽媽想我選理科,原因是在她的會考年代,Phy(物理)、Chem(化學)、Bio(生物)有很多出路,將來可以做醫生,或者是投身醫學科研,很有保障,但我本身對IT有興趣,所以不斷跟她溝通,講解IT在香港未來發展,甚至引用外國例子,告訴她很多科技界領導都是女生,因此不會沒有出路,就算香港沒有,也都可以走出國際,美國缺乏科研相關人才,或者本土升大學,讀相關科目成為這方面專才,因為,女生不應只限幾條出路。」

她以理據成功說服母親,但仍尷尬笑說:「自己想成為這方面人才,這是我的小小心願,其實都怕做不到。」母親曾經鼓勵她:「如果你想成功,便要加油拚搏,選擇了這條路就別中途放棄。」

鄺玟曉本身對科技前景有信心,她指:「現時香港加強了STEM的教育,很多小學生參加機械人大賽,整體氣氛比以前更濃厚和進步。未來,可能會有一些配合社會發展而增設的科目,或是專科學校主力教IT課程。」

留有一頭清爽短髮,戴着黑色粗框眼鏡的她從小熱愛打機:「小時候,爸爸教我用電腦,然後一起玩遊戲,幾乎什麼game都玩,玩的過程讓我萌生設計遊戲的念頭,引起對科技的興趣。」

歷史長河冷知識

升上初中後她曾設計網頁,成功設計了一個遊戲,就是中三那年,她跟兩位同學一起研發了一個手機應用程式(App),名為「中史長河關過關」,曾於全港學界「中史解碼」的數碼遊戲創作比賽中獲季軍。

鄺玟曉(中)有份設計的「中史長河關過關」App,曾於全港學界「中史解碼」的數碼遊戲創作比賽中獲季軍。(受訪者提供圖片)

鄺玟曉(中)有份設計的「中史長河關過關」App,曾於全港學界「中史解碼」的數碼遊戲創作比賽中獲季軍。(受訪者提供圖片)

回憶創作過程,她指當時花了個幾月,不停上網找教學資料,逐步學習整App。「現在我們多數上YouTube,有很多教學片段,種類多且方便,睇片比文字學得更快。」

她拿着自己的手機,打開App向記者介紹:「我們設計了秦、漢、三國、隋、唐朝作為遊戲關卡,為什麼是這五個朝代呢?這是跟組員傾談後,發現如果單一朝代,主要重大的歷史事件不多,亦比較單調,於是選了五個朝代,同時有遊戲和冷知識。」

她繼續說:「很多人認為,中史是死背書,沒有趣味,所以我們收集有趣知識,提升大家對中史的興趣。記得中二時候,中史老師提過唐太宗的養生之道,野史曾記載他每天雙手重複一個動作來刺激穴道,可以長壽,於是設計App時加入這段野史趣聞。」

中四時她也參加過其他比賽,也是設計App為主。「理念是希望幫助壓力大的人,譬如香港學生,無論是學業、社交上有都一定心理壓力,所以我想設計一個App有一隻小精靈,每天跟人對話或遊戲,助人紓壓。」

談到學業壓力,來年即將面對中六文憑試的她以平常心對待。「有師姐說文憑試很大壓力,但我未有感覺,可能我是比較容易放鬆心情的人。大家都想讀大學,我都想,如果太緊張而失手就不值。而且萬一失手,不代表沒有其他出路,副學士也有IT相關科目,銜接上大學,其實沒問題,或者一邊工作賺取社會經驗,一邊進修,也未嘗不可。」

中學生涯除了啟發她STEM興趣,她最不捨的是參與中文辯論隊的點滴回憶。「跟一班隊友拚搏多年,一想到將來四散,真的不捨得。」對於師妹,她有一番說話:「如果很清楚自己想讀什麼和興趣,那就要努力拚搏。」

坐在她身旁的是中三師妹郭芷欣,她和同學一起研發陪伴專注力失調及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成長的公仔,特別之處是公仔內置音樂裝置,透過音樂紓緩ADHD患者的日常情緒,同時可讓外界了解ADHD兒童的特徵,消除對ADHD的誤解,這項研發獲婦女基金會Girls Go Tech計劃「GGT創意大獎」。

創意公仔助兒童

創作起源是受電視節目啟發,郭芷欣分享:「有次我和同學看一個關於香港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兒童的電視節目,其中一對兄弟分別患有自閉症及過度活躍症,出街時經常被人罵『咁曳』、『成個怪獸咁仲帶出街,影響市容』,其實,小朋友是沒有罪的,這種批評對小朋友的成長發展不好,所以看了後,很想找方法幫助他們,同時消除大家對ADHA小朋友的誤解。」

於是,她和組員上網找資料。「發現其中一個例子是,有人設計了一個機械人陪伴ADHD小朋友身邊,就像朋友一起玩、一起講心事,從而讓我想到將之轉化為公仔,加上音樂和顏色,可以表達他們的情緒。」

郭芷欣(右一)的第一個發明是天使翼,讓同學穿上它踏上舞台展示和分享。(受訪者提供圖片)

郭芷欣(右一)的第一個發明是天使翼,讓同學穿上它踏上舞台展示和分享。(受訪者提供圖片)

研發的公仔名為Legna,是把Angel(天使)的字母反過來串成的。「我覺得每個小朋友都是Angel,而ADHA小朋友跟其他人不同,希望大家用不同角度去想,可能他/她有其他天賦或才能,所以叫Legna。」

郭芷欣受家人影響,本身喜歡砌模型和機械人,中一開始對設計科技有興趣。「第一個發明並沒有名字,主要是為一個同學設計,我們中一便認識,她給我印象似小天使,但很怕羞,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童話故事的天使翼,讓她穿上它,踏上舞台展示和分享。」

她指作品製作簡單,主要用紙皮加上燈泡裝置,最後填上色彩便成,同時象徵他們友誼如彩虹繽紛。讀書以外,她亦享受STEM研究,希望未來繼續有其他新發明。

撰文:林艷虹

[email protected]

更多STEM尖子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