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你會為網上資訊付錢嗎? (黃岳永)

By on March 15, 2019

本文作者黃岳永為香港科技大學副教授兼高級顧問(創業),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資訊均經過傳媒機構核實並作出報道,來源絕對有根有據,而非利用搜尋引擎般「信不信由你」。(黃勁璋攝)

資訊均經過傳媒機構核實並作出報道,來源絕對有根有據,而非利用搜尋引擎般「信不信由你」。(黃勁璋攝)

去年盛傳《蘋果》及《東方》兩大報章網上版會在今年引入收費模式,日前《蘋果》公布「蘋果動新聞」下月「正式步入訂閱新世代」,登記會員可在4月起免費訂閱。雖然聲明中未有提到何時轉為收費,但大部分人都相信此舉是為未來收費訂閱鋪路。那問題便來了——已經習慣免費資訊的人群,會為資訊付錢嗎?

互聯網催生了網上媒體,過去十多年以免費作賣點招徠讀者,聚集讀者群後便以廣告為收入的網媒如雨後春筍湧現,為傳統媒體帶來巨大衝擊。然而,今年初美國重量級免費網上新聞BuzzFeed及HuffPost雙雙開始新一輪裁員,旗下同時擁有Yahoo!和AOL的HuffPost母公司Verizon Media,更表明需要裁減7%的媒體業務員工,顯示網媒生存的「方程式」已備受挑戰。

網媒亦走上裁員這條路,有意見認為是因為絕大部分廣告收益被社交平台Facebook和搜尋引擎Google兩大巨頭壟斷,令網媒的廣告收入變得難以為繼。的確,現今不少人是依賴Facebook作為新聞資訊主要來源,貪其夠熱門又有話題度,但若仔細一想,這個模式其實相當有問題。

大家都知道Facebook內的文章顯示會受到其演算法影響,朋友like和share與閱讀習慣會直接影響你所看到的消息。但是文章熱門程度其實不等於新聞重要性,例如近幾個月美國以及國際有不少大新聞,然因未夠「juicy」而難在社交平台上濺起水花,若只依賴後者獲取資訊,一眾國際大事便會全部「走漏眼」。為免出現這個情況,我最終還是訂閱了英國《衞報》(Guardian)和美國《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互聯網催生了網上媒體,過去十多年以免費招徠讀者,對報章等傳統媒體,帶來巨大衝擊。(路透資料圖片)

互聯網催生了網上媒體,過去十多年以免費招徠讀者,對報章等傳統媒體,帶來巨大衝擊。(路透資料圖片)

訂閱英美兩大報章是為了看重要的國際新聞。此外,我還訂閱了Medium以便為查找深度調查報道;再加上Kindle美國版及日本版的每月無限閱讀計劃,以及Kono雜誌平台,無論我想看重要新聞、深度分析、最新廣告、今期潮流及旅遊資訊等等,已經全部一網打盡。

對習慣了免費資訊的人來說,可能覺得訂閱只是白花無謂錢,但跟傳統訂閱最大不同之處,是讀者可以隨時查找媒體的龐大資料庫,這些資訊均經過傳媒機構核實並作出報道,來源絕對有根有據,而非利用搜尋引擎般「信不信由你」。

至於香港人對付費新聞接受程度如何,目前仍難以估計。隨着網上及社交平台的消息愈來愈難分真假, 我相信為可信的新聞來源付費仍然值得,這亦可以讓消費者重新審視新聞工作者的價值所在。

更多黃岳永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