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美競賽太空篇:宇宙是無主地,還是地球主權延伸 (沈旭暉)

By on February 11, 2019

本文作者沈旭暉為《信報》主筆(國際),為《信報》撰寫專欄「國際學海迷津」,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中國究竟應該大量撥出資源參與太空競賽,還是專注已略有所成的網絡技術,正是要盡快決定的大戰略。(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國究竟應該大量撥出資源參與太空競賽,還是專注已略有所成的網絡技術,正是要盡快決定的大戰略。(新華社資料圖片)

中美貿易戰在地上正酣,但真正的戰場其實並非「貿易」,而在5G一類未來技術,兩國的其他競爭亦屬未來學典型範疇,例如在太空同步上演。一月初,中國公布嫦娥4號成功在月球背面登陸,亦聲言要在月球建立人類第一個太空站,要在2030年趕上美俄,躋身太空強國之列。美國總統特朗普去年底也高調表示,要復設太空司令部、組建太空軍,開宗名義防止被中俄太空軍事發展超越,標誌着新一輪太空競賽已經到來。太陽之下無新事,這樣的大時代,卻似曾相識。

太空時代:從沒落到復興

美國太空司令部成立於冷戰終結前的1985年,而蘇聯在整個冷戰過程中,在太空戰線其實一直佔先:史上第一個人造衞星是蘇聯出品,蘇聯人首先將生物 (一頭狗)和太空人送上太空,人類的第一次太空漫步也是由蘇聯完成,美國第一次仿效蘇聯發射人造衞星時,衞星卻失敗墜毀。蘇聯對這些成就自然大大宣傳,這趨勢對美國民心的打擊可想而知,甚至開始有西方論者提出,可能蘇聯的集權制度反而有利科學發展,連帶質疑民主制度的根本優越。

後來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正是為了回應蘇聯空前的太空壓力而產生。雖然大多數的太空第一次都是由蘇聯完成,但美國和盟友掌握西方世界的軟實力,成功重設議題,將「太空」定義為「月球」,令登月變成綜合國力的最佳示範單位,世人才逐漸忘記蘇聯一度領先的事實。後來列根的「星球大戰計劃」同樣是文宣大於實質,只是為了鼓勵蘇聯繼續燃燒資金,亦可視為宣傳戰的成功;俄羅斯普京對蘇聯真正落敗於軟實力、而不是硬技術,一直深信不疑。

由於地球資源有限,不少國家早就思考如何開採太空資源,例如月球上的稀有金屬。雖然現時距離出現有效的開採和盈利模式還有一段距離,但只是時間問題,地球文明的主權概念如何應用於未來宇宙,正如極地主權的潛在爭議,就成為未來學重要議題。

太空主權:從永凍到解凍

目前人類對太空和天體的主權概念,是聯合國體制初年的協調結果,當時生態和資源問題不及現時緊張,大多數國家亦無能力上太空,相關議題十分「離地」,聯合國的態度也是形式主義,沒有想過落實的挑戰。早於1967年,美蘇等各大國就在聯合國主導下簽訂了《外層空間條約》,將月球和其他天體界定為「外層空間」,訂明所有國家都不應佔領和使用「外層空間」資源,亦不可以視之為自己的主權領土。1979年,聯合國又主催了《關於各國在月球和其他天體上活動的協定》,規定月球是人類共同遺產,開採月球之前,必須先訂出國際協議,又規定太空事業必須「和平發展」,任何國家建設太空站,都必須向聯合國匯報詳情和申明理由。不過中蘇英美等強國都沒簽署這份協定,反映操作層面的暗湧已經出現。

畢竟這類國際協定就像防止激進基因工程、禁止核武或人口販賣,不存在強制性執行力。當太空帶來的潛在利益愈來愈明顯,人類科技愈來愈進步,上述道德關卡就開始解凍。

歐、美、中、俄等在不久將來,因太空主權問題發生衝突,已是愈來愈現實的設想。(新華社資料圖片)

歐、美、中、俄等在不久將來,因太空主權問題發生衝突,已是愈來愈現實的設想。(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5年,美國率先通過《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認為美國公民有權自行在太空開採資源,雖然不適用於月球,但等於解禁了聯合國在上世紀制訂的一系列相關原則。歐洲小國盧森堡也通過了類似法案,被視為為歐盟放風,也似是新帝國主義在太空競爭的先聲。這情況令人想到19世紀的帝國競賽,例如美國崛起後大舉開發西部,德國崛起後則導致歐洲列強競爭溢出歐洲,最終令地球大部分地區都變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外部殖民地的競爭,又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之一。

到了21世紀,正如已故科學家霍金所言,人類未來的續存,始終要依賴殖民太空。太空資源一旦被爭奪,肯定影響地球的勢力平衡,甚至引起新一輪國際衝突。歐、美、中、俄等在不久將來,因太空主權問題發生衝突,已是愈來愈現實的設想。早於2013年,中國用導彈摧毀了一枚離地35000公里的高空衞星,展現了打擊能力,美國自此就禁止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中方航天部門合作。

就5G戰略問題,美國能將華為納入打擊範圍,涉及太空布局的公司和部門相信亦一樣。而重演列根式的星戰計劃,將中國拖入上世紀蘇聯式財困,對美國的鷹派戰略家來說,也是十分誘人的想像。下一個成為表面上「貿易戰」漩渦核心的企業,說不定就輪到要開發外太空的新興企業了。事實上,要不是企業遊說,美國的《商業太空發射競爭法案》還不會出台呢。

如此背景下,關於太空的現存條約只會逐步名存實亡,「太空主權」的概念會逐漸被各國理論家提出,成為繼虛擬世界的技術爭奪後,大國角力的另一主戰場。這概念相信不能完全應用地球的主權概念,但也不可能以一句「共同開發外太空」包攬一切,就當中如何互相競爭和合作,恐怕沒有出現正面衝突前,都不容易概念化和條文化。

中國作為新興超級大國,究竟應該大量撥出資源參與太空競賽,還是專注已略有所成的網絡技術,正是要盡快決定的大戰略,背後涉及研判美國的技術水平和戰略意圖,又要防止出現蘇聯被星戰浪費資源、加劇內部矛盾的誤判。列根是特朗普少數佩服的美國前總統,中國如何在華為事件後回應特朗普的「太空牌」,相信是未來很快出現的劇目。

正如已故科學家霍金所言,人類未來的續存,始終要依賴殖民太空;圖為NASA去年11月,其洞察號探測車登陸火星,團隊歡呼的一刻。(路透資料圖片)

正如已故科學家霍金所言,人類未來的續存,始終要依賴殖民太空;圖為NASA去年11月,其洞察號探測車登陸火星,團隊歡呼的一刻。(路透資料圖片)

(編者按:沈旭暉著作《平行時空2 – 解構本土主義崛起的世界》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其他沈旭暉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