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中美浴血戰車 (高天佑)

By on January 9, 2019

本文作者高天佑,為《信報》撰寫專欄「新聞點評」,此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中國去年宣布有條件地批准部分外資車廠獨資設廠。(路透圖片)

中國去年宣布有條件地批准部分外資車廠獨資設廠。(路透圖片)

中美貿易戰首場副部長級談判看似開局良好,包括快閃出現的副總理劉鶴在內言談甚歡,刺激中港美三地股市反彈。然而,即使中美雙方談妥協議、暫時平息貿易戰,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贏家,中國難免有些行業會被祭旗,例如在兩國坐上談判桌同一日,Tesla獨資超級工廠在上海奠基動工,同時中國最大民營車廠吉利(00175)股價急跌;這三件事其實互有關連,預示着國產車廠很可能淪為「大開門戶」之犧牲品,未來幾年難有運行。

國產車廠「升呢」遇阻

基於歷史及地理原因,汽車業在美國向來享有獨特尊崇地位,以特朗普為首的傳統觀念人士甚至把汽車業興衰跟國家利益直接掛鈎。所以不難想像,汽車業勢必成為中美貿易戰一大關鍵戰場。自十九世紀以來,美國曾經長踞全球最大汽車生產國(按數量計)寶座,至八十年代,一度被日本取代,更於2008年起被中國徹底超越,2017年,中、美、日汽車生產量分別為2902萬、1119萬和969萬輛。

與此同時,中國亦由2009年起成為全球最大汽車消費國,現時每年銷量逾2000萬輛,市場規模達3萬億元人民幣,實屬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關稅,中國汽車業另一博弈重點在於外資持股限制。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一直要求外資車企在華設廠必須跟本地公司合作,最多持股50%。因此包括平治、寶馬、福特、豐田、本田等國際汽車生產商,在中國只能設立持股一半的合營車廠,這意味着有一半利潤要被瓜分,亦同時擔心專利技術會外洩。

Tesla(特斯拉)在上海獨資設立廠房,今後不但能在中國免關稅賣車,更可節省大量生產和物流成本。(路透圖片)

Tesla(特斯拉)在上海獨資設立廠房,今後不但能在中國免關稅賣車,更可節省大量生產和物流成本。(路透圖片)

但自從中美貿易戰爆發,作為宣示開放市場姿態之一,中國去年宣布准許外資車廠提高持股比率,甚至有條件地批准部分企業獨資設廠。其中,Tesla(特斯拉)去年7月獲批准在上海獨資設立廠房,成為中國首家外資100%持股車廠,預料投資額達50億美元,今後不但能在中國免關稅賣車,更可節省大量生產和物流成本,有助該車企搶佔中國電動車市場。中國給予Tesla「賣大包」禮遇,被視為分化美國商界和政府、增加談判籌碼的招數之一。

平情而論,中國車廠以吉利為首,過去幾年來頗為爭氣,致力提升技術水平和品牌形象,現時在中低檔次面對國際玩家不見得沒有競爭力。問題是,外界原本預期隨着中國消費升級,國產車廠也有望「升呢」至中高端檔次;但現在一來中國經濟放緩令中高端車型銷售不及預期(吉利去年僅完成95%銷量目標),二來隨着中美貿易戰談判露進展,中方既可能大降美國汽車關稅,又放寬外資車廠在華持股比率,均將令國產車廠在「升呢」之路面臨重大挑戰,被迫跟國際級車廠正面競爭,時機上或許來得太早,恐會扼殺仍在成長階段的中國汽車產業。更甚者,吉利已算是國際化程度及營運效率最高的一家民營車廠,至於其他沒那麼爭氣的,特別是國企車廠,處境只會更加惡劣。

內地「以空間換時間」

形勢比人強,面對美國主動挑釁,中國為免全面爆發貿易戰,難免需要「以空間換時間」,包括降低關稅及開放更多市場。因此即使雙方達成協議,也不代表所有人都是贏家,相反其實意味着中國付出了不少代價,據最新資料顯示,汽車業和金融業預料首當其衝。相對來說,金融業的本土化優勢較高,例如即使外資保險公司獲准獨資進軍中國,也不容易撼贏「地頭蛇」平保(02318)。所以到最後,汽車業有可能淪為中美貿易戰談判的最大輸家,包括吉利、比亞迪(01211)等車廠要咬緊牙關,準備在未來幾年硬撼國際車廠;但若能捱過這一關,便算是真正躋身世界級水準。

(編者按:高天佑最新著作《中產必須死》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更多高天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