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私隱賠償基金有得諗 (方保僑)

By on December 31, 2018

本文作者方保僑為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為《信報》撰寫專欄「科網人語」

企業的資訊保安卻如此薄弱,如何保障市民及用戶的個人私隱?(Freepik網上圖片)

企業的資訊保安卻如此薄弱,如何保障市民及用戶的個人私隱?(Freepik網上圖片)

2018年剛過去,若只能選一件最重要的大事,我認為無疑是私隱問題。互聯網的誕生,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卻同時令我們的私隱無所遁形。從年初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未經許可擷取美國選民在社交網站Facebook(fb)填寫的個人資料,受害者或超過5000萬人,瞬即引發大家關注社交媒體的私隱問題。

其後類似事件接踵而來,國際上有Aadhaar(11億印度國民用戶紀錄)、Under Armour(1.5億用戶資料)、萬豪國際(5億客戶資料),香港也有國泰航空(940萬本地及國際客戶資料)、香港寬頻(38萬客戶資料)及被傳媒揭發的環聯資訊消費者信貸報告,雖然傳媒只是查閱了特首和財政司司長二人的資料作測試,可是這宗新聞震撼全香港市民。

黑客的技術變得如此厲害,企業的資訊保安卻如此薄弱,如何保障市民及用戶的個人私隱?經常有傳媒查詢,假若市民遇到以上情況該如何自保?其實這些責任本應由企業負擔,除非從不利用他們的服務,否則我們的個人資料交到這些企業手中,一般市民根本無法保護到已經交出的個人資料。

雖然歐盟有GDPR條例保障,重罰這些違規的企業,可是這些巨額罰款最後可能只變成當地政府的「獎金」,所以我個人認為可以利用這些罰款成立基金,賠償給那些涉及個人資料失竊事件,而導致財物甚至其他損失的市民,令他們可以得到一點基本保障。香港私隱專員公署現正考慮修改香港的私隱條例,希望他們同時可以考慮成立賠償基金,彌補一下市民的損失。

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卻同時令我們的私隱無所遁形。(Freepik網上圖片)

社交媒體的興起,將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拉近,卻同時令我們的私隱無所遁形。(Freepik網上圖片)

更多方保僑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