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5G實現萬物互聯 (香港應科院楊美基)

By on December 21, 2018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楊美基博士(左)指出,物聯網能做到萬物互聯,但要普及,晶片成本不能太高,亦要慳電耐用;右為尹思哲。

楊美基博士(左)指出,物聯網能做到萬物互聯,但要普及,晶片成本不能太高,亦要慳電耐用;右為尹思哲。

近年全球推動的5G流動網絡可促進物聯網(IoT)發展,提高物件之間的互聯效率。《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博士,探討本港物聯網應用的趨勢,以及5G網絡普及帶來的機會。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楊美基博士 香港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

尹:作為應科院首席科技總監,你可否談談物聯網晶片的市場大局?

楊:物聯網簡而言之,就是指萬物互聯;物件與物件之間,其聯繫相當緊密。現今不少人有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機,作多用途、多場景應用。惟物聯網在未來或能連接所有物件,性能相當於現時100倍,商機潛力很大。

多年來,全球晶片廠商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得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華為等企業領導市場,製造電腦及智能手機晶片。惟在「萬物互聯」下,與物聯網產品兼容的晶片性能各有不同,沒有廠家能夠獨當一面。

應科院早着先機

尹:可否介紹你們現時的業務發展?

楊:應科院正朝着「智慧產權授權」方向發展,已營運了逾一年。公司現有的企業客戶遍及美國、台灣、南韓及內地,有關計劃帶來數千萬元營業額。現時全球約有6至7間企業發展類似項目,包括日本軟銀集團旗下子公司ARM,而應科院早於逾一年前就有上述計劃。

在晶片產業鏈中,應科院負責設計、製造, 以至封裝等工序。這包括從設計到生產、生產到測量、增進並添置兼容軟件,以至把整套商用晶片授權給客戶。他們獲得授權後,可自行加入設計元素,再生產成自家產品。

我認為,成功的物聯網晶片必須克服兩大挑戰:第一,價格不能過於昂貴,否則企業難以負擔;第二,其耗電量不能過高,若要經常充電以維持運作就不夠便利。未來我們期望公司的物聯網晶片能達致5至10年不充電、不換電,增強本港於物聯網晶片技術的影響力。

下代5G流動通訊技術,不但支援物聯網,亦有超可靠、低延遲等特點,適合自駕用途。(路透資料圖片)

下代5G流動通訊技術,不但支援物聯網,亦有超可靠、低延遲等特點,適合自駕用途。(路透資料圖片)

尹:5G流動網絡跟物聯網,兩者有着緊密關係,能否解釋一下?

楊:5G一般應用於智能手機,與4G相比新增兩大元素:第一是萬物互聯的「物聯網」,5G網絡設計將有一部分支援物聯網等應用,網速亦須支持眾多物件的連繫;第二是「超可靠、低延遲」特性。傳統電話需時十分之一秒才能接通電話;5G技術在特定情況下,只需百分之一秒時間就能實現物件之間互通,其可靠度亦較高。

有利推動自駕車

尹:5G普及為物聯網應用帶來什麼優勢?

楊:5G網絡將有利車聯網(V2X)發展,包括車與車之間的互聯。舉例,當有突發事件時,人工智能(AI)或傳感器就能透過車聯網技術通知司機煞車。若是自動駕駛汽車,亦能發出指令讓車輛及時反應。

近年自駕車興起,愈來愈多企業開始投資有關項目,惟投資金額大、風險高。今年3月美國發生相關意外後,Uber一度暫停其路面測試,Tesla早前亦公布其選單不會提供自駕功能選項,這意味着AI技術及傳感器仍有不足,惟通過5G車聯網技術,可以增強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尹:據悉,內地正開發6G技術,並有望領先美國,未來有何發展方向?

楊:今天談論的6G技術,或能彌補5G的不足,使它更可靠普及,甚至能催生新技術,把物聯網場景範圍推至更廣,或把延遲時間縮至更短,可以是千分之一秒,甚至萬分之一秒。例如用戶在這裏按摩,同時在地球另一邊,配搭物聯網和體感技術,就可隔空同步做同一件事,甚至連接衞星通訊,打破地域限制。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編者按:尹思哲著作《初創起義》現已發售)

歡迎訂購:實體書、電子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