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大灣區之深圳發展六階段 (伍懷璞)

By on October 13, 2018

本文作者「伍懷璞」,為信報撰寫專欄「易經三才」。

自古以來深圳都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口岸,如今更是中國的一級城市。(新華社資料圖片)

自古以來深圳都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口岸,如今更是中國一級城市。(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深圳是珠江三角洲核心的城市。雖在改革開放前,深圳只是一個邊陲漁民小鎮,但其實深圳因其獨特的「地利」位置,自古便是對外貿易重地,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說到現今的「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如本港的「廣深港高鐵」剛剛通車,深圳將進一步提升其對外的「地利」優勢,故深圳是大灣區中,最值得投資的熱點之一。

深圳地處南粵珠江口,是中國海洋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筆者翻資料得知,早在新石器時代中期,深圳地區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從6000多年的沙丘遺址證明,當時的深圳先民(以古越族為主)主要分布在深圳大黃沙、小梅沙、大梅沙、下洞等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深圳屬南海郡。西元331年,東晉朝廷置東官郡,轄地約包含現今深圳、東莞、珠海、澳門和香港等範圍,郡治在寶安縣(深圳南頭),寶安縣是深圳最早的前身。宋朝時,深圳屬廣州香山縣。明朝時,政府設置新安縣,並建縣治於南頭,轄地包括現今深圳及香港區域,直至晚清前,南頭古城一直是深港澳地區的政治中心。

1842年7月至1898年4月期間,中國清政府與英國相繼簽訂了《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港島、九龍和新界割讓或租借給英國,至此原屬新安縣被分割,深圳與香港從此劃境分治。歷史上,深圳控扼江海要道,在夏商周時期便是百越部族,遠征海洋的一個駐腳點。自漢唐到明清,深圳一直是海上絲綢之路口岸、航線必經之地。

2015年,在「一帶一路」規劃和廣東省《參與建設「一帶一路」的實施方案》指引下,深圳結合本區域的實際,提出打造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目標。

地利的重要

深圳自古就是中國主要進出口口岸之一,《廣東通誌》載:「而南頭澳在虎頭門至東,為省會門戶。」《讀史方輿紀要》載:「海在府南百里,而所屬之新寧、新會、香山、東莞、新安五縣,尤為濱海要衝……又東南為新安縣南(海自縣之西北繞而東南,番舶往來,皆出於此)。」《廣州府誌》亦載:「今外夷入貢及使島夷者皆取道於此,山在海中接新安縣界邑,西南濱大洋,天生諸山為門戶。」從這些歷史記載中可知,深圳(南頭、新安)處在珠江口東邊,以南山為據,西南面海,自古便作為省會廣州的門戶,是廣東重要的出海口,外國船隻均需要經過此地。

深圳是大灣區的主要中心點之一,更是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中新社資料圖片)

深圳是大灣區的主要中心點之一,更是重要的交通運輸樞紐。(中新社資料圖片)

發展六時期

歷史上,水運是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之一,而深圳地處珠江口,也承擔了重要的貿易功能。自秦漢時期始,深圳便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在各朝各代的對外貿易中,處於重要地位。筆者歸納深圳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歷史,主要分以下階段:

一、秦漢時期:這時期的深圳屬南海郡郡治番禺縣管轄,番禺是嶺南經濟中心和南越國都城,也是重要中外貿易海港。《漢書.地理誌》中就詳細記載了從中國南部沿海南向東南亞、南亞的海上航線:「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漢代沿南海西岸航行,深圳地域為航道所經的珠江口東岸,也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地區。

二、東晉時期:深圳地域始受朝廷重視,政府設東官郡寶安縣,加強對深圳地域的人口與行政管轄,深圳在中外交通與貿易中嶄露頭角,成為廣州海外交通的前哨站。寶安縣是東官郡首縣,為中外海上絲綢之路航行線路必經之處。當時經寶安的對外航線有東西兩條:西線經寶安離岸後,經海南島東部七洲列島、南海諸島,到達東南亞、印度洋諸國;東線經寶安,通往粵東、閩浙一帶,遠及朝鮮半島和日本。

「廣深港高鐵」剛剛通車,深圳可望發展成灣區經濟、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橋頭堡的目標。(新華社資料圖片)

「廣深港高鐵」剛剛通車,深圳可望發展成灣區經濟、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路橋頭堡的目標。(新華社資料圖片)

三、盛唐時期:這時期,對外貿易和海防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深圳地域內外聯繫的交通航道初步形成,對外商貿交流日益頻繁。屯門(今深圳南頭、香港西部屯門地區)至廣州港的深水航道形成,屯門成為廣州「通海夷道」的必經節點。《唐書.地理誌》載:「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行二日,至象石,又西南行三日,至占不勞山,山在環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可見,以屯門為代表的深圳地域,在當時被認為是廣州港的重要外港,是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途和關隘要塞,在廣州對外貿易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宋元時期:該時期繼承和發展了唐時的對外貿易政策,經深圳通往海上絲綢之路國家的線路不斷增加,航線範圍更廣,交流更頻繁,其海上貿易更勝於唐。據記載,宋代新開闢了一條從廣州、屯門等地出發,經南海、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的航線。

五、明清時期:明朝前期實施海禁, 中後期獨留廣州一口通商,對外貿易以朝貢貿易、走私貿易為主,以「南頭體制」為代表的貿易政策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由於南頭等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深圳地域成為「全廣門戶」、貿易要區和海防重地。這一時期,海上絲綢之路交通航線進一步擴展,廣州成為全球航海中心之一,而屯門、深圳赤灣港成為外國使船和商船往來必經之地,深港地區的海上交通地位進一步增強。清朝長期海禁,使深圳地域幾乎變成廢墟,直到1685年,清政府將廣州等四地確定為對外貿易港口,隨後又實行廣州一口通商,使廣州在對外貿易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而深圳地域仍是珠江口主要的航道及海防重要的駐地。

六、大灣區時期:可見,歷史上的深圳,據珠江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對外貿易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改革開放後的特區文化,可以說與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現在,在「粵港澳大灣區」等規劃的帶引下,加上「廣深港高鐵」剛剛通車,可望深圳發展灣區經濟、建設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橋頭堡的目標,相比其他灣區城市,更具有歷史發展的「地利」作用。

深圳是古代海上絲路的重鎮,以屯門(今深圳南頭、香港西部屯門)為代表的地域,是廣州重要外港。(Google地圖)

深圳是古代海上絲路的重鎮,以屯門(今深圳南頭、香港西部屯門)為代表的地域,是廣州重要外港。(Google地圖)

研究員:曾穎雯博士

撰文 : 伍懷璞

其他伍懷璞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