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創業出路多 (香港科技園黃克強)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創科鬥室」

在本地從事生物科技,除了渴求醫藥人才,亦要大數據配合。(政府新聞處圖片)
港府剛發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計劃撥款500億元發展創科,當中100億元支援香港科學園拓展基建,另有100億元投資醫療科技、人工智能(AI)及機械人科技創新平台。《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探討本地創科的未來定位,以及港人創業面對的挑戰。
主持:尹思哲 《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黃克強 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
尹:本港有不少出色的科研,但商品化的步伐是否稍慢?
黃:在全球首200間大學排名中,香港佔了其中5間,有兩間更是排名50之內,足見本港科研力量強勁,有報告指出,本地的創新指數中,投入及產出並不匹配,科研轉化商品的能力仍有待改善,但香港投資者數量充足,市場不乏發展機會。
科學園及數碼港的設立,源於港府想做中下游的研究項目。進駐科學園區的企業,必須有一半或以上的員工負責R&D(研究開發)工作。我們特別在園區內設置共用的實驗室,旨在鼓勵更多人開發產品。
創業失敗率達七成
尹:在香港推行商品化為何效果未如理想?觀乎港人的創業動力亦較七八十年代為低,對吧?
黃:在過往三四十年,香港依賴勞動力快速發展,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那段時間大家都推崇低科技,單靠那些工作便賺到錢。
另一方面,我認為不是人人都適合創業。有些人很喜歡創業,甚至不只試過一次。本港有些大學生或教授具備好意念,可做到出色的產品,但我不會叫他們創業,畢竟有人只想做科研。
投資者方面,我認為有待進一步開發。香港有不少資金,但他們懂得投資早期的初創嗎?即使有但仍不及其他地方。如果能把資金引導作前期科技投資,這將有很大的發展。

本港有些大學生或教授具備好意念,可做到出色的產品。(政府新聞處圖片)
尹:香港不少年輕人都勇於追求夢想,但最終未敢創業,這是因為本地創業成本高令他們卻步嗎?
黃:任何地方的創業成本都高,全世界人也怕風險、怕死,這是很正常的。創業生態圈內有不同組成部分,例如投資者、政府、創業文化等。我認為,香港須改變「大學畢業要做會計、律師、醫生,而非科研、工程師」的想法,如今修讀電腦或工程更有前途。
在內地及以色列等地,出現大量成功個案。近年,香港亦有初創跑出,例如Lalamove、GoGoVan及WeLab等。大家彷彿看到機會,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亦可能成為當中一員。
然而,創業不成功很正常,因失敗率是很高的,甚至達七成以上。但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勉強生存,不願走出來。這過程很痛苦,但經驗亦很寶貴;如果重整旗鼓,再次出發,成功機會將更高。美國矽谷有種叫法「Walking Dead」,即是指「未死得又周圍行」。這情況是最弊的,「半生不熟」才是最慘。要堅持未嘗不可,但此路不通時就必須改變。真正的創業家或經常改變方向,目標卻始終如一。
港醫療法制有優勢
尹:當全球都走向科技時,香港又該如何定位?
黃:香港想做很多科技,但必須找出發展焦點。近來,港交所(00388)建議引入同股不同權上市架構,讓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企業在港掛牌。香港在醫療上有優勢,例如我們有兩間很強的醫學院。加上,香港的科研成就不錯,法制亦清晰。香港能做FDA(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及CFDA(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認證,有利發展幹細胞及基因領域。科技園的生物科技公司亦由最初的二十多間增至目前的百多間,發展速度相當快,我們亦考慮推出專為生物科技而設的培育計劃。
至於AI方面,香港有幾間很強的公司,例如SenseTime(商湯科技)及Fano Labs(有光科技)。此外,本地不乏AI的應用場景,包括金融、保險及交易等。我相信,AI、生物科技及區塊鏈(Blockchain)等,都是我們的發展方向。
數據比石油更重要
尹:以上行業都涉及專業知識,如果我不是讀醫療、資訊科技等科目,又如何參與其中?
黃:最近,有生物科技初創向我表示,他們最大挑戰是缺乏人手。既欠缺修讀理科及醫藥的人,但更需要分析大數據的專才,數據資源甚至比石油更珍貴。大家未必要懂資訊科技,但一定要懂數據。
初創公司要成功,不單只靠科技,亦要懂得管理。一間公司除了有創辦人,團隊當中可能有科學家,亦有負責管理、財務及市場推廣等人員。讓不同能力的人參與其中,才能令團隊更圓滿。

黃克強表示,創業是個人選擇,但決心要走這條路,目前有不少支援,幫創業家打天下。
註: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 English Version ]
HK can ride AI, biotech, blockchain opportunities: STP chief
支持 StartupBeat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
Related Posts
Latest News
-
生產力局兩項發明 獲美博覽會創新獎
生產力局兩項與製造業和醫療健康業相關的創新發明,於美國華盛頓舉行的TechConnect獲頒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分別可縮短至少八成產品製造時間,以及透過實時數據分析減慢兒童近視加深速度。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Startup本周摘要 (Week 16/05)
邊玩邊賺(P2E)熱潮方興未艾,由澳洲籍華人吳晨曦(William Wu)創立的鏈遊初創Catheon Gaming,最近夥拍南韓K-Pop藝人代理公司Humap Contents,推出可供「邊唱歌邊賺錢」(Sing-to-earn)的區塊鏈遊戲Seoul Stars。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高通脹將衝擊亞洲經濟 (香港總商會)
美息上升,一眾亞洲貨幣兌美元貶值,會對過去因為低息環境而發行大量美元債券的國家帶來償還壓力。即使貨幣疲軟有利出口,但歐美通脹高企,民眾面對生活支出上升,難免會減少非必要開支,這對亞洲眾多依賴出口的經濟體來說,自然是個壞消息。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萬事達卡笑一笑完成支付
萬事達卡(Mastercard)周二推出生物辨識支付技術,消費者可微笑或揮手完成交易,現正在巴西最大城市聖保羅5間雜貨店測試,如一切順利,年內將推廣至全球。萬事達卡強調,所有數據經過加密保護,以保障消費者私隱。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星大學研菠蘿葉纖維吸脂減肥
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研究團隊,近日開發了一款減肥補充劑,利用菠蘿葉為材料,聲稱只須1克菠蘿葉纖維,即可吸收相當於一個漢堡包的飽和脂肪。團隊已就研發申請專利,計劃把技術商品化。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Klook員工30日Workcation探索海外 (凌通)
旅遊及休閒電子商務平台Klook昨宣布,推出全新Workcation計劃,讓旗下員工可在全球任何地方工作及旅遊,最多長達30個工作日,且不用扣減個人年假,亦可繼續領取原有薪金。
- Posted May 19, 2022
- 0
-
中大光譜儀毫秒測量多種氣體
激光光譜氣體傳感技術,通常只配備單頻激光,每次只能測量一種氣體。香港中文大學工程研究團隊,研發了全球首個雙光梳光熱光譜儀(DC-PTS),聲稱能在一毫秒(千分之一秒)內測量多種氣體,研究成果刊登在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 Posted May 19, 202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