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STEM的教育寓意(吳家勤)

By on November 3, 2017

本文作者「吳家勤」為《信報》撰寫專欄「教育講論」。

要培育未來創科人才,愈早拔尖愈見成效,讓學生可以更長時間浸淫在科技領域中,並專注發掘科技新議題。

要培育未來創科人才,愈早拔尖愈見成效。

STEM藉着跨學科學習、跨界別協作,旨在培養出博雅式、具世界觀的創科人才,鼓勵學生觀察、思考、天馬行空、挑戰未來,探究產品的缺陷及日常生活的不足,聚焦實務與成果,由於涉獵面廣,又關於尚待開發的科技議題,可謂沒有既定的課程範圍,又無劃一的教學時序,更無客觀的評核標準,導師亦未能解答學生種種疑問,學習成果的優劣取決於學生的創意思維、自主學習、解難技巧、日常生活的閱歷、對人類文明的感悟等軟技巧,與目前教學模式大相逕庭。

DSE主導之弊病

334學制由DSE主導,規範式灌輸硬知識,強調背誦及應試技巧,大學入學要求只計算5科成績進一步削弱學生的綜合科學能力,學生主攻四科必修科,中、英、通識只能評核學生的語文及表達能力,為求集中火力應付考試,學生只會修讀一至兩科選修科,最終畢業生欠缺集伸延數學、理化生的宏觀視野。貼近STEM的學科如綜合科學、科技與生活及設計與應用科技,由於學習資源較遜,課程內容不利操練,報考學生少,摘星機會低,亦乏人問津。

迎接創科潮流,本港中小學都樂意投入STEM教育,為課程注入更多理科元素,學生在本地及海外公開比賽屢獲佳績,顯示本地學生具備優秀的創科潛能,然而STEM並未納入正規課程,無任何官方認可的學術資歷,面對選科擇業時,學生自然要面對現實,回歸主流,任何創科理想只能待升上大學後,甚至大學畢業後才能展開。

教局欠明確規劃

在推動STEM教育過程中,教局未有訂定長遠目標及財務承擔,欠缺師資培訓及業界聯繫,只是提出短期措施,每年撥款10萬元予參與STEM教育的中小學,在欠缺明確規劃、又無專職老師的情況下,學校只會追趕潮流,購買現成的創科教材設施——3D打印、VR、機械人編程、水底科技,STEM淪為學校招生賣點,未能將學生的科技智慧轉化為經濟能力,最終只是一眾教育產品及服務供應商受惠。種種現象反映現時建制未能靈活應對STEM的新思維、新模式,缺乏誘因推動學生選擇創科教育。

再者,各持份者始終未能築起一站式官產學研的創科平台,教局、創科局、大學及業界欠缺緊密聯繫,反觀金融、旅遊及工程等行業,歷年來已經建立組織完善由教育、職訓、招聘、科研到業界諮詢的產業鏈,值得借鑑。

學界曾經建議將STEM獨立成科,納入DSE,但未必可行,同樣由於課程內容及評估不利應試,難以摘星,只怕再淪為次要的選修科。要培育創科人才,愈早拔尖愈見成效,讓學生可以更長時間浸淫在科技領域中,更專注發掘科技新議題。此外,富興趣、具創科才能的學生只佔整體學生少數,政府可以考慮成立獨立的創科學院,興辦由高中至大學科研程度的課程,授予認可學術資格,規劃出清晰的升學及就業階梯,為有志投身創科的學生提供另類出路,為業界提供一個由教育為出發點的作業平台,更有效培養出不同階層的創科人才。

「一帶一路」、大灣區發展已經開展,落馬洲河套科技園亦已落實,人口老化、勞動人口下降、金融科技、智慧城市、服務業智能化為本港未來面對的社經民生挑戰,騰訊主席馬化騰笑謔本港仍停留在「High tech揩嘢」的年代,反映業界對目前創科形勢之憂慮,議而不決,優勢只會瞬間消逝,本港學界必須突破傳統教育樽頸,改變以考試成績分流人才的單一機制,引入新思維、新模式,開拓更多元的能力標準,全面釋放新生代的生產力。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