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創科生活基金的「十萬個為什麼?」

By on June 29, 2017

本文作者王嘉屏為連續女性創業者,從事資訊科技及通訊業超過十五年,專責業務發展及市場推廣,現為香港科技初創企業- EVENTION 行政總裁、香港互聯網協會總監及創業小組召集人、香港互聯網註冊管理有限公司董事,亦為多間傳媒機構的專欄作者。

圖片來源:Free-Photos

圖片來源:Free-Photos

去年1月施政報告指出政府將預留5億元,成立創科生活基金(「基金」),資助應用創科以改善市民日常生活的項目。筆者期待已久,今個月終於開始接受申請, 筆者亦參加了基金的簡介會,雖然參加者積極參與問答環節,但仍未能解答以下眾多「為什麼?」:

申請資格 - 基金接受1.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 2.公共機構 3.專業團體 4. 工商組織。

根據政府審計署報告截至2016年9月,香港共有約9千間認可慈善機構獲豁免繳稅,(簡稱獲S88的機構),當中獲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只有153間,而現在香港大部份慈善及非謀利機構均由非社署資助的基金、組織及善長人翁等支撐著,以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為例,會員機構共461間,當中只有三分一合乎申請基金資格。

為什麼只有153間獲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才可申請?為什麼那些大部分能「自力更生」的機構郤被拒於門外?為什麼數以千計的小型、地區性及落地的慈善組織及機構不合資格申請呢?

社會福利署資助的非政府機構,大部份為較具規模及歷史的機構,而公共機構名單內包括鐵路、電視台、電力及巴士公司等,連馬會也在名單之內,請問為什麼以上擁有大量資源的大機構郤可以合資格申請呢?商業謀利機構包括初創企業不合資格,這絕對明白,但為何社會企業,甚至非社署資助的有服務接觸、社區層面真正掌握弱勢社群需要的機構不合資格呢?難免令人質疑5億公帑資源將嚴重錯誤分配,更令人聯想到利益輸送。

評審準則 (滿分為100%)

30% - 為市民大眾或特殊社群帶來的益處
20% - 創新及科技含量
20% - 可行性和可持續性
15% - 財務因素
15% - 申請機構的技術及管理能力

根據以上批審準則,小型或比較年輕的機構將要與以上大機構「競爭」,似乎未打已經輸了一半, 為什麼評審標準那麼傾斜及公式化呢?

營運模式

基金的資助旨在幫助項目起動,期望可長期持續營運下去,但在基金資助的三年內,項目不可有任何盈餘,如果出現盈餘或額外收入,必須在原本資助金額中扣除,即代表三年後項目一點盈餘也沒有。項目如需繼續資助,政府只可建議你申請其他基金及資助計劃,當然成功申請與否沒有保證。

試問如果首三年一點盈餘也沒有,請問怎樣生存下去呢?怎樣持續營運下去呢?其實可否考慮讓項目可預留部份盈餘用作第四年的日常營運?最終那麼獲批核的大部分項目,預計三年後將會「自然死亡」,會否跟推出基金的原意相違背?

申請時間表

今天你已經可以申請,但不會知道幾時獲批與否,批核時間表是根據申請有多少再作決定。其實就算是三個月、半年甚至一年也好,為什麼這最低限度服務承諾也不能做到呢?為什麼申請者只可白等,期待政府有一天回覆?

時間對於科技項目十分重要,沒有時間表可參考,如何作出比較準確的預算及準備呢?如果有幸最終獲批核時,技術已有更新版本或有更好的替伐品,價格及資源要求比申請時更高,但又不可以追加資助,那麼結果只有兩個:1.項目未行先死 2. 項目利用過時技術,這又是否基金的原意呢?

筆者絶對歡迎政府投放資源在創新科技,尤其在創造社會影響,但是對於以上的「十萬個為什麼?」,期望有「高人」能指點一下,最終創科生活基金能真正發揮作用,令公帑用得其所。

(文章只代表個人立場)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