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香港數碼發展弱 競爭力難持續(黃錦輝)

By on June 8, 2017

本文作者黃錦輝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為《信報》撰寫專欄「宏觀視野

何澤 攝

何澤 攝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於5月30日公報《2017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2017世界競爭力排名榜」(World Competitiveness Ranking,簡稱「整體榜」)壓倒瑞士(第2名)及新加坡(第3名)及其他60個全球經濟體,連續兩年獨佔鰲頭。財爺陳荗波得悉佳音後,即時向香港市民報喜,並讚揚政府各部門去年的努力及表現,盡忠職守及不遺餘力地維護香港國際化、高自由度、法治的高效營商環境。雖然政府值得為香港今年IMD的成績而自豪,但報告內容亦同時反映香港未來發展隱憂重重。

香港的整體競爭力雖名列前茅,但在「2017數碼競力排名榜」(簡稱「數碼榜」)卻只排名第7,即使排名較去年的第11位略有進步,與「整體榜」的排名相比,還是差距頗大,情況不禁令人擔心,似乎香港主要還是依靠「食老本」來支撐經濟發展。這現象從傳統金融及營商法律等在「整體榜」中仍然高踞首位可見一斑;反之,香港的經濟轉型步伐卻甚為緩慢。

「數碼榜」評級分為3大範疇,包括智識(Knowledge)、科技(Technology)及未來準備度(Future Readiness),各範疇又設多項分指標;「數碼榜」顯示香港在多項評級分指標的表現較差,當中筆者特別關注香港在「智識」方面的弱點。

香港在「數碼榜」中表現最差的得分指標是「公共教育開支」(Total Public Expenditure in Education),在63個經濟體中香港僅排第55位。人才是成功創科產業的核心動力,對社會未來發展舉足輕重。雖然香港2015至2016年度的教育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是3.3%,佔政府總開支的18.1%,數字與其他發達經濟體相比毫不遜色,可是這些開支又有多少投放在創科教育?又是否用得其所呢?以STEM教育為例,政府去年向各中、小學提供財務資助,讓其自由安排自己的STEM設備及配套,但不少學校只是「為申請而申請」,未能善用這筆款項來提升學校的STEM質量,校方亦非故意,只是未能掌握對STEM的教與學。

學生輸入與輸出不均衡

香港在「國際學生的淨流量」(Net Flow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分指標排第45位,事實上,這現象持續已久,在回歸之前已出現。儘管香港院校的世界排名高企,當中4所大學更居「QS世界大學排名榜」的百名之內,但海外來港就讀的國際學生人數不算多,近幾年這數目大概佔本地學生人數的10%。與此同時,不少香港學生選擇出外求學,而數目遠比來港留學的國際學生多。學生輸入與輸出不均衡,難免會影響香港的國際化形象,對吸引外國數碼公司及專才來港發展商務及事業大打折扣;再者,不少修讀理工科的香港海外留學生,畢業後選擇留在當地發展,造成香港人才流失。

在「科研開支」(Total Expenditure R&D)香港表現亦欠佳,排第44位。據政府的統計報告,香港的科研開支與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於2015年為0.76%,遠低於其他經濟體,例如新加坡(2.6%)、美國(2.8%)、日本(3.6%)、南韓(4.1%),以及國內發達城市如北京(5.6%)、深圳(4.05%)、上海(3.6%)、廣州(2.7%)等。港府約年半前成立創科局後,計劃增加科研投資,《2017施政報告》預撥180億元用作促進本地創科產業,但這只是預撥而非實際開支,問題的癥結在於政府如何鼓勵產、學、研各界善用撥款,提升香港的世界競爭力,推動經濟創新及轉型。

另外,香港在「科技」及「未來準備度」中的分指標「高新出口產品」(High Tech Exports)及「創新企業」(Innovative Firms)排名只是35及46位,兩者同樣是香港急切需要經濟轉型過程中的絆腳石。總括而言,針對上述「數碼榜」所指的5項弱點,政府絕對不容掉以輕心。

更多黃錦輝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