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假新聞當道與我無關 ? (陳智健)

By on May 13, 2017

 本文作者為陳智健,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為《信報》撰寫專欄「經管錦言」。

隨着資訊爆炸及碎片化,我們已不易有效處理太多太快的資訊。(路透資料圖片)

隨着資訊爆炸及碎片化,我們已不易有效處理太多太快的資訊。(路透資料圖片)

傳媒報道一向是近代社會的重要訊息來源。隨着科技發展,資訊更為廣傳,公眾應更容易了解真相,作出更有理據的決定。然而資訊爆炸及碎片化,卻令我們無法有效處理太多太快的資訊。

當資訊接收不能改善人類生活,反而帶來反效果時,就出現所謂的「資訊煙霧」(Data Smog),令人無法分辨真假,不同意見的人亦無法達到共識,反而被其他不重要的、不正確的訊息模糊誤導。這情況令假新聞應運而生,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

假新聞大行其道,「同溫層」現象是其中一個主因。「同溫層」原本是氣象學名詞,又稱平流層,屬氣流相當穩定的大氣層。後來這名詞引用到社交媒體上,形容在一些議題上,彼此有着共同或類似信念、立場及主張的人,會較容易不自覺地聚合一起,從而更令其誤以為自己屬於「大多數人」的一群,因而出現錯判現狀的情況。

「同溫層」令人看不見真相

「同溫層」出現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社交媒體的演算法(Algorithm),會根據用者喜好,提供他們感興趣的內容,久而久之,用者能接觸到、有別於其認同的內容會愈來愈少,相反只看到自己喜歡或同意的內容。這種做法,用者可能得到更針對性、更符合其需要的內容,然而用者只會聽到一種聲音,造成迴響效應(Echo Chamber Effect),不論真假都照單全收。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政治系教授Robert Huckfeldt教授曾於其著作Political Disagreement中指出,新出現的資訊能夠影響一個人改變原有立場的機率,與其身處的社會網絡裏意見分布息息相關。套用在社交媒體的例子,在「同溫層」裏的人,被新資訊說服而改變態度的機會,會較其他身處意見不一群體的人為低。

自去年的英國脫歐公投,至美國總統選舉,假新聞和「同溫層」均被認為對結果有一定影響,不但令人錯判形勢,誤以為脫歐必敗、特朗普不敵希拉莉,假新聞更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不少人的立場。

別以為假新聞只會影響政治,雖然現時似乎尚未有就假新聞對工商業或市場運作影響的全面研究,然而可以想像的是,當假新聞製造不利流言,令企業運作受壓,甚至盈利受損,絕非難事。同時,正常的市場宣傳、品牌推廣和公關工作等,也會因假新聞的影響,成效大打折扣。

「後真相」(Post-Truth)是英國牛津辭典選出的2016國際年度字,顯示這現象對社會帶來重大影響。假新聞的興起和流行,是後真相時代的其中一個明顯例子:在輿論方面大眾不再信賴客觀的真相,不會以邏輯思考衡量篩選所有資訊,只靠個人情緒及認定的影響力。再加上「同溫層」互相加強對某項資訊的信念和取向,不利尋求真相和了解不同意見。

網上資訊辨識力須加強

要避免出現誤判,打破「同溫層」是其中一個重點,包括如何了解分辨網上內容的真偽,以及如何接收更多不同立場的資訊,其中年輕一代的資訊接收情況尤其需要重視。

史丹福大學去年一項針對年輕人如何分辨網上資訊的調查發現,82%的中學生無法分辨網站上的贊助內容與真實新聞,而很多學生亦只依據推特(Twitter)內容是否詳細、是否有照片等來判斷內容真偽,而非資料的來源。可見「數位原生代」(Digital Natives)——即一直活在互聯網世代、以網絡世界作為資訊來源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平台的一代——在接收和判斷網上資訊的能力問題,實需要正視。

今年年初,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OECD)宣布,將在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The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中,增加「全球競爭力」(Global Competence),測試學生批判思維及辨識失實資料的能力,對社交媒體的資訊分析亦包括在內。

OECD的教育及技能主管Andreas Schleicher更進一步表示對社交媒體引致相同意見的人互相「圍爐取暖」的憂慮,希望提升學生分辨網上資訊可信程度的能力,以及開放接收不同立場的內容的態度。

另外,業內一眾科技企業有見假新聞的影響,已開始着手解決問題,如由Facebook及一些學術單位和非牟利組織發起的「新聞誠信倡議」(The News Integrity Initiative)計劃是其中一例。最近不少網上媒體或智庫等亦推出了「即時查核」(Fact Check)的網上功能,在重要的事件上發揮分辨消息真偽的作用。

當社會大眾漸漸慣於由網上或社交媒體獲取資訊,其便捷固然有助資訊流通,但如何了解當中的真偽就變得更為重要。若沒充分了解事實真相,加上排除與自己不同喜好立場的資訊內容,其造成的網絡偏見反映至現實生活中,將無助於我們作出理性決定。

其他陳智健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