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虛實結合 迎接新零售時代

By on May 5, 2017

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專欄「StartupBeat 創科鬥室

結合網上平台及實體店舖,「新零售」利用數據優勢捕捉消費者心理。(黃潤根攝)

結合網上平台及實體店舖,「新零售」利用數據優勢捕捉消費者心理。(黃潤根攝)

阿里研究院預言在便利店、電子商貿及流動購物之後,未來將邁進「新零售」年代。消費模式面臨巨大轉變,《信報》StartupBeat請來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方保僑(Francis Fong),分析商家如何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結合實體與虛擬經濟。

主持:尹思哲《信報》科技編輯   
嘉賓:方保僑香港互動市務商會會長

尹:你如何看零售環境的改變?手機購物是否仍是最新鮮的方式?

方:電子商貿及手機購物,一定不會消失,視乎以什麼形式存在而已。現在也有物聯網形式購物,我見過一款智能雪櫃,內有鏡頭,能監察用家的儲貨情況,而且可以自動上網訂購物品補充。此外,也有「插嘴」形式的推銷,當在搜尋器尋找東西後,社交媒體便出現相關的廣告。

尹:阿里研究院的報告指出,超市巨擘沃爾瑪(Wal-Mart)遇上市場瓶頸,相反阿里巴巴如火箭般增長。傳統實體零售商現在是否有生存問題?

內地網購後發先至

方:美國環境跟中國不一樣,美國發展較先進,不少實體店歷史悠久,很難突然全部消失變成網上商店,但它們也在掙扎求存,例如沃爾瑪亦經營網上商店。

相反,中國內地有些地方的商場不發達,人流稀少,商家便發展網上平台。這樣的增長看來快很多,跳過前一個發展階段;又如流動網絡方面,以往內地的2G不發達,有些地方沒有網絡覆蓋,現在一上便是3G及4G,這跟零售發展相似。

所謂「遲來先上岸」,反正國家都是發展中,不如一開始就嘗試新事物,不用模仿別人10年前的東西,因此網購高速增長是正常的。相反,其他地方的人早已習慣實體店,需要慢慢改革。正如香港,商場早就發展得很完善,甚至比美國還先進,每個地區總有一兩個大商場,使港人習慣到商場消費。但這趨勢開始改變,因為網店提供的貨品款式愈來愈多。

尹:依我所見,香港經營網購的公司,並非規模最大的企業,而是初創公司。大企業不會力推網購,以免「左手打右手」。

方:回想十多年前的蘋果速銷,對比現在的香港電視(01137)旗下HKTV Mall網購,兩者生意模式沒多大分別。早做是否有利?從這個例子看是沒有的。

以往網店沒有跟消費者互動,不像現在能跟客服員即時通訊,蘋果速銷只有靠價格便宜來吸引客人,結果遭已壟斷市場的零售商排擠。HKTV Mall來的時間剛剛好,因為現在有《競爭條例》保障。

尹:那你覺得,HKTV Mall會否走回蘋果速銷的舊路?

方:應該不會。時移世易,自從《競爭條例》實施後,大企業不能再統一零售貨品的價格,容許不同地方出現差價;網購平台成本較實體店低,不用支付舖租。不過,網購平台有不少競爭者,例如雅虎、ZStore,因此要清楚自己的市場定位。

尹:香港的市場規模是否足以容納網上零售行業?

方:目前網購平台的搶生意目標,都是從大企業現有客戶入手。當然,隨着人口增長,可以令生意變大,但不是一時三刻就發生。

尹:大家都是食同一塊餅,網購平台在某程度上,正衝擊超級市場及便利店。

方:以唱片業為例,賣唱片是式微行業,大家已轉去串流音樂平台,例如Spotify、KKBox,還有誰會買唱片呢?可是,其實唱片業比以往更興旺,即使歌手只有一首歌,也可在網上賣錢,毋須推出整張唱片。唱片製作人的前景較好,但賣唱片的店舖便稍為遜色。

以大數據改進銷售

尹:現在內地民眾透過微信支付及消費,而Facebook(fb)是本港最受歡迎的社交媒體, 卻仍未見香港fb會提供即時購物。

方:從事零售需要配套準備,例如香港電視由拍劇集,再到經營HKTV Mall,如今突然兼做實體店,當中要有不少配套。做慣平台的人,不一定想做零售。fb一向做平台,現在廣告收入可觀,未必會涉足零售範疇。

尹:聊天程式fb messenger本身內置支付功能, 我相信fb最終會參與零售。不過,它屆時是否只扮演中間人角色,不直接參與買賣,只主力做好內容,吸引用戶到平台購物?

方:這有點像Yahoo!Store,只是做平台,不親身參與零售及物流,也不負責客戶服務,只為網上賣家設立「格仔店」,再從中收取交易費用。我認為美國公司的賺錢方式是,除了提供平台,也向賣家出售客戶數據,例如近期流行什麼貨品,讓賣家改善銷售方式,這也是新的零售潮流。

註: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完整訪問視頻,請上http://startupbeat.hkej.com/觀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