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大神的霸業也會動搖!Google在搜尋上面臨的大挑戰

By on September 6, 2016

原文刊於創新拿鐵Start Up Latte

圖片:Pixabay

圖片:Pixabay

「Google 一下」已經成為我們每天都會做的事。不管要找地址、餐廳、新聞或一個詞彙的解釋,我們都習慣了「Google 大神」的協助。但科技的進步,需求的轉變,稱霸搜尋界的大神,也面對嚴峻的考驗。本文將討論 Google 在搜尋領域上的挑戰。

本文六個重點:1. 使用者需要權威的資訊。2. Google需要提供更詳盡的搜尋結果。3. Google 如何確保能得到他需要的資訊。4. 移動裝置興起改變搜尋方式。5. Google的收入來源。6. 放眼未來的搜尋服務。

 

1. 使用者需要權威的資訊

在網路剛開始普及時,人們在網上提供資訊的門檻很高,一般人需要懂得程式語言(HTML, JavaScript)、架設主機、申請網域等耗時又耗錢的事才能在網路上抒發己見。那時資訊來源大都由既有的提供者(例如:報社、雜誌社、書商)將既有的資訊,放到網路上。因此,資訊雖然不多,可是,大部份都是由專家們提供的。

今天,因為各種資訊平台及社交媒體的崛起,在網上發表意見變得更容易。導致我們在網上搜尋任何資訊,都會看到很多正反兩面的訊息,而我們根本無法判斷什麼是可信的。今年四月在中國大陸發生的「魏則西事件」,正是由於當事人無法判斷網路上資訊的真偽而導致。

為了加強資訊的可信度,Google 地圖採用了店家評分,讓使用者可以針對地圖上的店家發表他們的看法。這樣,其他的使用者就可以參考大家的意見,以決定是否要光顧某個店家。

另外,Google 也和一些專業機構合作,例如,採用哈佛醫學院及 Mayo Clinic 提供的資訊,為醫療相關的搜尋提供更權威的答案。

(圖片擷取自Google)

(圖片擷取自Google)

但是,Google 如何在各領域都提供類似的服務,將會是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題。

 

2. Google需要提供更詳盡的搜尋結果

自 1998 年 Google 成立開始,資訊搜尋的方式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輸入關鍵字,壓下按鈕,然後得到多頁的藍色超連結。使用者需要在一堆連結中找尋自己想要的資訊。

假設我在搜尋 Google 相關的資訊,我可能由第一個連結找到 Google 的成立時間、第二個連結找到誰是公司 CEO 、第三個連結找到集團資訊等。

但這樣的呈現方式,已經無法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因此,Google、Microsoft、IBM、Apple 等公司,都積極的投入 Knowledge Graph 的研究,試圖以新的方式呈現搜尋結果,為使用者有效的整合資訊。

Knowledge Graph,正如字面上的意思,就是將相關的知識連結成為一張圖表。Google 認為,每一個資訊,都是一個節點;而各資訊的關聯,就是連結兩個節點的邊。因此,為了有效的回答使用者日漸複雜的搜尋,Google 將有關係的資訊串聯成圖表,讓使用者可以輕易的找到他想要的答案。

以「台北101」為例子,當我們在 Google 搜尋「台北101」時,Google 就會提供一張包含101照片、地圖、簡介、樓高、總共樓層、啟用日、設計師等資訊的圖表,當中還附上附近的觀光景點。

當我們搜尋「Google」時,我們得到的是完全不一樣的圖表。這張「Google 圖表」中有公司名稱、標誌、網站、簡介、執行長、創始人、分公司等資訊。

(圖片擷取自Google)

(圖片擷取自Google)

Google 嘗試根據使用者搜尋關鍵字,判斷使用者的目的(例如:找尋旅遊景點、找尋某公司資訊),然後提供相關的 Knowledge Graph。但是,正如提供權威資訊一樣, Google 是否能夠在各領域都提供Knowledge Graph 的服務?而提供的資訊,又是否有辦法滿足使用者們不同的需求?這是 Google 面對的另一挑戰。

 

3. Google 如何確保能得到他需要的資訊

Bill Gates 在 1996 年就提出「Content is King」,但是,這幾年來看到真正賺大錢的卻是技術與平台(例如:Google 與 Facebook)而不是一般的資訊提供者(Yahoo 與 CNET)。因此,Google一直都只是「為他人的資訊提供搜尋服務」。

但是,為了更好的使用者體驗,Google 需要更精準、更詳細的資訊。如果網路上沒有適用的,Google 應該如何處理呢?

假設,Google 為「財富雜誌 500 強公司」都製作了 Knowledge Graph,但其中一家公司的資訊是網路上沒有的。那 Google 應該是在那家公司的 Knowledge Graph 中忽略沒有資訊?還是應該主動提供以確保Knowledge Graph 的完整?

其實,Google 在 Google Map 上已經主動提供很多的資訊,但是,Google 是否願意偏離他的本業(搜尋),在提供資訊上投入更多資源,以確保使用者能夠得到更好的服務呢?

Google 一貫的做法都是偏向提供使用者工具與平台。Google 在 2003 與 2006 年收購 Blogger.com 與Youtube 正是為了協助使用者在網上提供資訊。Google 最近也收購了 Anvato;一家以影片編程、編輯與出版傳送為主要業務的公司。這表示 Google 目前依然希望以整合既有資訊為主,而不是注重在提供資訊。

但是,Google 是否能夠持續的依賴別人的資訊來提供服務呢?沒有自己的資訊是否會讓 Google 的競爭者,特別是擁有龐大資訊的 Facebook 有機可趁?這也是 Google需要考慮的一個重點。

 

4. 移動裝置興起改變搜尋方式

移動裝置的興起, 使Google 需要思考如何在小尺寸的裝置上執行搜尋。Google 積極開發 Google Voice Search 正是了解到在移動裝置上,語音是更便利的輸入方法。但是,Google 還需要尋找更適的方式呈現搜尋結果,讓穿戴裝置的使用者,也能夠使用 Google 搜尋。

(圖片來源:Flickr)

(圖片來源:Flickr

另外,研究也發現,移動裝置的使用者大約 90% 的時間是花在 App 上,而且,Facebook 與其他社交及通信 App 使用率更高達 21% 。只要這些 App 能夠提供類似的搜尋服務,便能夠吸引使用者離開 Google。 如何留著移動裝置的使用者,將是Google 急需解決的問題。

 

5. Google的收入來源

比起其他的競爭對手, Google 在收入方面是相對的弱勢。Apple 的主要收入是賣產品,因此,Siri(語音助理)只要能吸引更多的人來購買 iPhone 就達到目的了。Amazon 的主要收入是零售,Alexa(語音助理)和Echo (智慧家電)的搜尋功能也只是為了提升使用者購物的方便性。

(圖片來源:Flickr)

(圖片來源:Flickr

但 Google 接近 90% 的收入都是來自廣告。在這個後 PC 時代,當移動裝置的廣告轉換率不如預期時,Google 是否應該要轉型,改變主要收入的來源?還是投入更多的研發,讓廣告也能夠在程序在不同類型的裝置上(例如:Apple Watch)?

 

6. 放眼未來的搜尋服務

Google 成功的擊敗了 Yahoo、MSN、AOL等公司,稱霸了搜尋市場十幾年。但是Apple 、Facebook、亞馬遜、Bing、IBM Watson 等都積極的想要在這個市場上挑戰Google。

(圖片來源:Wikimedia,後製:戴羽)

(圖片來源:Wikimedia,後製:戴羽)

Google 是否能夠以他的技術、經驗及資源繼續成為搜尋一哥?還是其中一位挑戰者能夠脫穎而出,改變既有的搜尋習慣?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更懂得資料整合、更了解使用者習慣、擁有最多資料的人才能贏得這場比賽,成為下一個搜尋大神。

 

參考資料:

1. The big search upgrade — and how Amazon could beat Google at its own game

2. Google’s Knowledge Graph gets health info backed by Harvard, Mayo Clinic

3. Mobile Marketing Statistics compilation

4. Ecommerce conversion rates

5. Alphabet Announces Fourth Quarter and Fiscal Year 2015 Results

6. Amazon’s Alexa Now Can Lock Your Front Door

7. Competitive threats to Google, and what they mean for you

譯者:戴羽,莫名其妙的進入了軟體工程,又莫名其妙的成為了專案經理。流浪多年,總算在寶島找到落腳之處。熱衷科技、歷史、電影、攝影。期望可以將自己所懂盡量回饋社會。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