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

By on April 8, 2016

有人認為「傳統往往是創新的包袱」。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看法(編按:這是今屆中學文憑試(DSE)中文卷卷二作文題目之一。)

「傳統」是否「創新」的包袱呢?

如果所謂的「傳統」是指既得利益者對他人的壓迫(如:因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而限制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又或者以集體意志阻止小眾創新(如:源於無知的恐懼而阻止某範疇的科研),「傳統」這兩字會窒礙「創新」清楚不過,甚至是直接扼殺了「創新」的可能。

不過,值得大家討論、被視為創新包袱的「傳統」,卻通常不是以上的兩種,而是一些建基於群體的慣性。這慣性使當中的人都不加思索地盲從、結果無動力亦無空間創新。大型企業及大機構都不難見到,上一任的做法,繼承者則蕭規曹隨。本月最新的McKinsey Quarterly ,主要講述企業如何面對科技創新,資深顧問Martin Hirt在當中直截了當的指出,根據經驗,除非企業定下的目標只能靠創新才可做到,否則沒有人會選擇「創新」這條路。同樣的情況亦見於一個個行業中,近年的創業風潮裡,人人都愛說「顛覆性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互聯網湧現各種巨人殺手,一間間startup如Airbnb、Uber、Netflix等,打敗的不只是個別龍頭企業,而是一次過改造整個行業的生態。當初小小的startup可以有如此的威力,往往因為不同的行業裡,企業間長時間依著「傳統」及行規做事,缺乏創新,結果就被取代。可是,基於這些社會上的現象,我們是否就可以得出「傳統是創新包袱」的結論呢?

人工智能程式AlphaGO早前於圍棋的棋盤上,技術性擊倒代表人類的南韓選手李世石。賽後網上有多位評論者都認為:AlphaGO是重新定義了圍棋,因為它在對賽時,多次作出一些於「傳統」圍棋智慧裡認為是錯誤的決定,但偏偏那些看似愚昧的做法,事後竟變為致勝的關鍵。我們固然可以理解為人類學習圍棋時,被「傳統」的框架限制,所以沒法作出AlphaGO般的「創新」;不過,從另一角度想,雖說AlphaGO有所創新,但其實根據設計者講解,程式本身都只是建基於人類編寫的棋譜、以及過往無數的棋局,再自我練習,所以對AlphaGO而言,圍棋的「傳統」沒有成為它「創新」的包袱,反而是踏腳石。

講述AlphaGO的例子不是想作「傳統是創新的雙面刃」之類的講法,反倒是想分享一個想法:「傳統」跟「創新」本來就是同一回事。所有的「傳統」在形成之時,都是一種當時的「創新」;而今天的有效「創新」,自然會被保存為「傳統」。以往創新的棋法,成為人類思考的捷徑,形成傳統;當有更好的步法,傳統就會被修正,於是後人會學習「新的傳統」,直至有人能夠找到更好的「創新」。

魯迅在《故鄉》一文中,有一名句:「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大概這就是最淺白的解釋,路是傳統,但亦是由創新而來。只要明白「傳統是創新的結果」的道理,就能不被「傳統」的枷鎖規限,反倒在有需要時可作為「創新」的踏腳石。借《倚天屠龍記》裡,張三丰給張無忌傳授太極劍時,兩師徒「只記劍意、忘記劍招」作個比喻,我們在生活上、工作上、創作上,都應視「傳統」是前人解決問題的手段,最重要的反是記著他們當年「創新」的精神,這樣才能最靈活地適時創新,不讓傳統成為創新的包袱。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