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傳統教學面臨網上學習巨大挑戰(譚嘉因)

By on March 22, 2016

本文作者譚嘉因為香港科大資訊、商業統計及營運學系講座教授,為《信報》撰寫專欄「解牛集

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都有不少相同的課程,教授年年大致重複授課,從這個角度看,全球的教育成本真的非常昂貴。(資料圖片)

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都有不少相同的課程,教授年年大致重複授課,從這個角度看,全球的教育成本真的非常昂貴。(資料圖片)

香港行政長官在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指出,互聯網對市民的生活愈來愈重要,政府亦計劃提高本港公共場所的Wi-Fi速度,並將在全港所有政府和非牟利團體的青少年服務中心自修室提供免費Wi-Fi,同時與學校合作提升Wi-Fi質素,以配合「網上學習」(Online Learning)。很清楚看到,在資訊科技進步和邁向大數據時代,網上學習這種學習新模式勢將成為大趨勢,席捲全球。

如今香港成立了創新科技局,如何應用新科技來發展我們的社會,提升發展競爭力,也是當務之急。

學習平台提供一流課程

近年,網上學習平台迅速發展,成果逐步顯露。如今,歐美大學和筆者任職的香港科技大學都有開設一些「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這些MOOC 平台,例如Coursera、Edx及Udacity等,與全球很多頂尖大學及機構合作,提供多種多樣的網上課程,所開設的課程幾乎全部免費。即使是一些收費的證書課程,亦十分便宜,只需約29美元。

根據Class Central的調查,在2015年共有1800個新MOOC課程推出,而註冊了至少一個課程的新用戶人數已經增長到3500萬。

MOOC課程內容十分廣泛,從藝術與人文、計算機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與工程、數學與邏輯、社會科學以至個人發展等,包羅萬有,授課的教授很多都是世界一流學者,不少課程的質素亦很高。

筆者在Coursera看到當中有一門課程──「全球金融危機」(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授課的兩位老師,一位是耶魯大學的Andrew Metrick教授(他是專注研究金融危機的世界一流經濟學家),另一位是前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Timothy F. Geithner)。兩人對2007年爆發的金融海嘯成因、事件經過、政府的應對政策以及後果等,作出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由於他們的授課內容融合了實戰經驗和深厚的學術根底,質素之高可見一斑。學員不但可對這場金融危機得到深入的了解,相信亦可從中學習到相關課題扎實的知識。

目前製作一門MOOC課程,製作技術未算複雜,運用現有的數碼拍攝、编輯及互動技術都可以達致教學互動的效果,並且充滿趣味性。可以想像,隨着技術不斷提升,網上學習的範疇和需求會以幾何級數膨脹,對整個教育界都會產生革命性衝擊。

目前,MOOC平台的經營者正在嘗試不同的「商業模型」,可以說,當前還在商業孕育階段。但因具備可觀的發展潛質,幾個大型MOOC平台已經收到了來自投資者的多次資金投資。例如,Coursera已從數個風險投資基金如KPCB、NEA及EDBI(新加坡經濟發展基金)處籌集了1.45億美元。

Coursera的現任營運總裁Richard Levin教授亦是耶魯大學第22任校長。筆者估計,未來5至10年,MOOC平台的發展會以一個更嶄新的面貌出現,展翅高飛。因為只要摸索到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型」,技術上完全不是問題。在網上學習的新趨勢下,傳統教育將受到巨大衝擊。社會各界和高等教育界都需要意識到,這股洪流將帶來深刻的影響,故需要及早對此有所考量其影響之深遠,不能掉以輕心。

邊際成本極低商機無限

目前,高等教育的成本,無論本地或歐美海外都相當高。譬如,在高等院校,一位教授在堂上授課,課堂上有幾十個學生,然而,課程每年不會大變,例如「會計學入門」、「基本微績分」等課程,教與學如此,年年重複授課。這就像一位歌手在台上不斷重複演唱同一首歌一樣,成本自然相當高。然而,若把這首歌錄在唱片或一張CD上,雖然錄製需要一定成本,但在錄製技術的支援下,可以把每一句一唱再唱,採用最好的版本,做到盡善盡美。

看深一層,全球各地的高等院校都有不少相同的課程,教授年年大致重複授課,從這個角度看,全球的教育成本真的非常昂貴。由於MOOC的本質是軟件,因此每一名MOOC學員的邊際成本非常低,由於其市場需求是全球性的,只要有一個可行的商業模式,製作者集中資源,做好這個課程,教育成本便可以大大降低,從而可以把寶貴的資源用在其他社會發展上。

不僅是成本問題,正如前文所提及,筆者在網上看到這個「全球金融危機」的網上課程,授課導師是耶魯大學的Andrew Metrick教授和蓋特納,這個課程的優質師資毋庸置疑。環顧全球各地的大學,有關課程的老師比這兩人更優秀的,恐怕也屈指可數。學員在名師教導下,得益匪淺,不言而喻。

教與學方法靜靜起革命

在大數據時代,在講授和學習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數據分析來把課程設計精益求精。譬如,當學員在某一處重複瀏覽(學習)時,透過分析學員的學習行為便可以發現,若講授到該處,很多人都需要重複閱覽,表示學員在該處出現了學習障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否講授得不通透?都可以加以修正。甚至在網上學習教材的設計上,假設學員在某處停留並多次重複閱覽學習,便可以馬上在網頁上「彈出」多個補充或另類解釋方案,讓學員能夠從更多元的角度解決問題,方便學習吸收。

另一方面,目前院校的課程授課時間及地點都是固定的。由於這個限制,有學員可能因事、因病或因疲倦缺席,或在堂上疲倦異常,無心聽講,則最終無法取得學習成效,虛耗了時間和金錢。若在網上學習,學員可自由選擇時間及地點,甚至可揀選身體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刻聽講,學習的靈活性大增,使教與學的成效都得到更好發揮。

有研究顯示,如果將一小時的講授分開為數個約十分鐘的單元,並在單元之間加插簡單問題或練習,學習能力可提升一倍。

對在職人士或剛畢業投身勞動力市場的人來說,如工作上需要進修某一些課程,譬如電腦課程以協助其工作的話,若報讀目前大專院校課程,有時要等待數月甚至大半年才能入讀學習,貽誤時機。但是MOOC課程便可以馬上報讀,即時學習,滿足和配合到工作需要。在美國,一個人在其整個工作生涯中變換工作平均超過10次。持續學習的需求為MOOC課程創造了巨大的市場。可以看到,電子學習的趨勢是無法阻擋的。

新挑戰帶來新機遇

也許有人認為,各國的文化不同,各有其地方特色和發展獨特之處,學習的背景和需要也有所不同,課程內容要滿足各種不同的需要,看來不易實行。但是,這些網上課程無疑能夠在以「技能為主」(Skill set)的科目上大派用場。例如,有些學科有固定的概念和學習內容,放諸四海而皆準,如會計學上的記賬法(Debit-Credit),只要在部分地方留下「度身訂造」的空間,用來切合當地的特定需要,例如香港的相關法例與其他地方迥異之處,於是就在這個「節點」進行訂製(customized),便毋損這個課程的完整性和全球適用性。

亦有論者批評,這種教授方法缺乏「人性化」。然而,從過往及各地的教與學經驗來看,是否一個老師即場講授就是最好的方法?從教與學角度看,有效教與學是雙向的。

無可否認,網上學習能夠增加學員的學習靈活性和趣味性,而且師資亦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誠然,網上學習也不能夠徹底取代老師堂上授課的角色,因為對於很多學習已具基礎的學員,當進行深度學習和知識交流時,還是需要有教授來闡述和進行引導。這種個別性的深度互動交流,網上學習是無法完全勝任的。但無論如何,傳統教學模式、老師的角色作用必須因應大趨勢的變化而有所變更。

教育事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網上學習無論對各級學校(中小學以至大學),在教與學方面都帶來巨大的衝擊和挑戰。教與學模式的巨大改變,對知識的生產、社會文化以至人力資源的培訓和就業的影響都舉足輕重,其潛在對社會的衝擊與挑戰、由此帶來的商機和發展機遇實在不容忽視。

﹝本文由科大商學院傳訊部筆錄,譚嘉因教授口述及整理定稿﹞

更多「解牛集」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