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創科政策太橄欖(高天佑)

By on January 14, 2016

此文為節錄版本,原文請按此。

英國自2014年起,已把編程(coding)列為小學必修課程,讓所有小孩都掌握這項技能及箇中思考邏輯,相反本港在初階科技教育十分落後。

英國自2014年起,已把編程(coding)列為小學必修課程,讓所有小孩都掌握這項技能及箇中思考邏輯,相反本港在初階科技教育十分落後。

創新及科技是一條很長的生態鏈,但港府(及大部分香港公眾)着眼的始終只是中間那一截,即是推動新創公司startup成立,尤其是大力鼓勵年輕人投身創業,並為他們成立各式各樣創業基金,提供初始資金及技術協助。例如單是今年《施政報告》,已提出成立3個這樣的基金,連同此前已有的各式公營和私營基金,起碼有一百幾十個,創業基金隨時多過創業者。

作為創新之國,美國各界近年對於應否大力鼓勵年輕人創業,亦開始有了反思。一來,大量研究顯示,新創公司在3年內倒閉的比率超過95%,即幸存率不足5%,最終的「成功率」只會更低。二來,創業成敗最關鍵的在於創業者性格,成功創業者通常從一開始便有「非此不可」的堅定心態,即使排除萬難、承受挫敗和作出犧牲也誓要創業(因此很多成功創業者都是中途輟學)。相反,若心態猶豫,需要別人大力鼓勵和推動才去創業的,已幾可斷言其性格不太適合自立門戶,在「幸存率不足5%」之下很難不淪為犧牲品。

初階科技教育落後

何況相比起美國和內地,香港的經濟結構注定了創業的成功率更低(大財團壟斷及法例保守)而潛在回報更少(市場規模有限)。若不論成敗,單講能否startup,以本港資訊和資本之流通發達,年輕人若有強烈的創業意念和欲望,其實不難找到門路和初始資本。當然,對於有志創業者,各式基金和幫助仍是「有好過冇」;但令人憂慮的是,社會出現全民鼓吹創業的風潮,過分地把創業視為萬靈丹,甚至是繼毅進、展翅和副學士後,應對青年出路問題的最新法寶。

相比之下,港府對創新及科技生態鏈的「一頭一尾」嚴重缺乏覺悟。「頭」講的是初階教育,尤其是小學和中學教育,正如本版「科網人語」專欄作者鄧淑明本周二指出,全球很多國家都已把編程(coding)納入小學正規課程,這不是要讓小孩們長大後通通湧去創業,而是讓他們掌握新時代一項必備技能,惟此他們才可全面地看待世界和科技發展,才談得上會有創新和創業意念。相反本港在初階科技教育嚴重落後,仍在爭論應否引入電子教科書,以及在學校裝設Wi-Fi。

中間膨脹 兩頭不足

至於「尾」,則是指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亦即所謂「產學合作」或「產學互動」,這既是創新科技最「燒錢」的階段,也是本港創科生態鏈最缺失的一環,更是本港科技企業相對國際對手最弱勢的地方;本港各高校經常有科研成果揚威國際,卻甚少能夠轉化為商品或服務(通常是「肥水外流」,為外國或內地企業作嫁衣),在「臨門一腳」乏力。

當然,由政府推動產學合作是複雜及高難度動作,動輒會變質為「官商勾結」;但難做不代表不應做,尤其是以色列、加拿大、荷蘭和芬蘭等都已有十分成功的經驗。可惜港府在這方面仍欠缺努力,例如《施政報告》雖提出預留20億元予創科局,金額看似很大,但只是動用這20億元的「投資收入」來協助院校的應用研究,除此未見有其他具體措施;就正如港科院院長、港大前校長徐立之昨天所評論,實在是「力度不足」。

由此可見,本港創科政策一貫地捉錯用神,過分膨脹中間(startup創業),卻太過忽略一頭(初階教育)和一尾(商品化),猶如一粒好睇唔好食的橄欖核。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