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2016對香港科技新政策之建議(洪文正)

By on January 5, 2016

本文作者洪文正為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為《信報》撰寫「經管錦言」專欄

自動駕駛在香港經常塞車及路面狹窄的環境中非常適用,減少人為意外。(網上圖片)

自動駕駛在香港經常塞車及路面狹窄的環境中非常適用,減少人為意外。(網上圖片)

香港過去沒有與科技有關的政策局,科技政策比很多地區落後及不足;現在確實是時候急起直追,正如我以前說的,要有創新思維去加快立法,才有機會給香港人跟上科技時代的巨輪。正好在新的一年,以下是筆者認為應要盡快立法的科技,但須注意很多政策是跨政策局的。

首先是俗稱風火輪的電動滑輪車(Hoverboard)。現時市面上絕大部分風火輪,都是內地廠商在沒有專利權下自行生產,生產商不具專利權,亦沒有統一的安全標準,如果廠商生產時用廉價電池,很容易發生意外。

歐美以至本港都曾發生風火輪鋰電池起火事件, 運輸署表示,由機械驅動的電動踏板車及單輪車可被視為汽車,不可以在馬路或行人路上使用。因為這產品一再「起火」,最近美國一名參議員Mr.Peralta提倡加緊立法,使市民可在法例下安全使用及列出應守的規定,而不是只告訴你不可使用。其實類似的產品有很多,有單輪的、亦有小米9號平衡車、更有沒有輪的──用氣壓氣墊陸上用的真正Hoverboard、有Martin JetPack 飛行器……

科技的發展令人類有更多方法「走動」。其實無人機、航拍機的法例亦未成形,在美國已用作速遞、派信、救援等工作,亦在商討建設「機場」給無人機、航拍機等。相對應的政策局應盡快立法。

在互聯網金融上龜兔賽跑

第二是汽車分享概念,Uber以開發流動應用程式連結乘客和司機,提供載客車輛租賃及實時共乘的分享型經濟服務。乘客可以透過傳送簡訊或是使用流動應用程式,來預約這些載客的車輛,利用流動應用程式時還可以追蹤車輛的位置。

Uber在香港仍未被立法規管,希望政府能帶領Uber等公司討論而得到雙贏,而不是跟以往一樣觀看及只保障既得利益者,情況如以往傳統書店、唱片公司及旅行社,要變的是傳統行業,並不是把新科技、新營運模式拒諸門外,其實Uber以外還有不少類似分享概念,例如把車輛或家居對換或共享(如Airbnb)和同乘同住分單等等,均附合現今省錢及環保概念。

第三是互聯網金融,利用創新手法有效地降低利率,提高資金流動性:如中國內地政府已開始監管P2P(Peer to Peer,對等網路)及支付行業,以保護消費者和反洗黑錢角度將其納入銀行的委託監管職責。

直至2015年底,內地正常營運P2P平台超過2000間。多間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出P2P聯合存管模式,銀行負責最終清算和物理存放,第三方支付負責提供賬戶體系,幫助P2P平台和銀行對賬。而香港則未有任何新政策、新發展。香港在國際金融及有着極低稅率本應佔盡優勢,走在最前,但現如龜兔賽跑,恐怕地位快不保。

第四是自動駕駛汽車(Self-driving car),具有傳統汽車的運輸能力。作為自動化載具,自動駕駛汽車不需要人為操作即能感測其環境及導航。自動駕駛汽車能以雷達、光學雷達、GPS及電腦視覺等技術感測其環境。先進的控制系統能將感測資料轉換成適當的導航道路,以及障礙與相關標誌。

智慧城市方面應定下目標

自動駕駛汽車能透過感測輸入的資料,更新其地圖資訊,讓交通工具可以持續追蹤其位置,即使條件改變,或汽車駛進了未知的環境內。Tesla已提供更新軟件,但運輸署不批准應用自動汽車,其實自動駕駛在香港經常塞車及路面狹窄非常適用,減少人為意外(例如衝紅燈,超速等)。其實飛機自動導航已應用多年,汽車自動駕駛並不是不可接受的新事物。汽車互相之間的溝通更令撞車情景減至零。

第五是智慧城市政策,應從五方面着手以達到全面都市化和可持續發展,最佳化地利用資訊科技去改善生活環境和質素。

五個方面是安裝不同種類的感測器(sensors), 全面的網絡將訊息傳輸至智慧城市資訊管理系統,系統有着共享共通,公開及加密數據倉庫,有大數據工具可把全港資訊一體化,及提供便利介面給政府部門、公司及個人使用,從而達到有更好的交通、減少污染、減低碳排放、減低罪案率,簡化城市規劃、改善醫療、增強政府與市民的互動性等等。

香港在智慧城市方面仍缺政策及國際標準。政府應為實踐智慧城市定下政策目標,推動香港邁向智慧城市。可透過創科局智慧城市專案辦公室,調查市民需求、訂定標準、媒合業界等,以結合業者帶給市民所需的各種智慧化服務。

政府應協助優良服務廠商,達成市民、政府、業界三贏之效益。當然,給各級各部門政府官員提供創新科技的訓練尤其重要,以達致他們對創新科技的理解及有效地前瞻性地確立利民政策。

更多洪文正文章: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