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過多的比賽是下策

By on October 26, 2015

本文作者李開復為創新工場董事長&CEO,曾是Google、微軟、蘋果副總裁,原文刊登於作者的Facebook 專頁,標題為編輯所擬。

創業生態系統本身是個長期的建設過程,尤其如果想尋找并輔助有巨大價值的走出台灣市場的”獨角獸“。

最有價值的政策就是用”引導基金“,用投資+讓利的方式,鼓勵優質的創投和天使,投資那些有”獨角獸“潛力的公司(在以色列、新加坡、中國大陸都成功運行)。最後目的是少數的巨大成功公司,和多數的必然失敗公司。這政策不能讓外行的立法委員去一個一個投資來糾結盈利。在這樣的質疑環境下,政務官會不敢推動這個最好的補助。

其次就是吸引那些最有走出台灣潛力的團隊。往往這些會是已經在大市場(美國、大陸等)立足的團隊,來台建立研發部門(因為台灣人才相對穩定便宜)。這政策可能也會面臨一些質疑:為何不鼓勵純本土團隊,當地就業。但是這樣的質疑忽視了最大的問題:本土創業者國際化不足,而能夠幫助他們的是大市場投資人和創業者。

另外,尋找走入國際,有潛力成為”獨角獸“的公司,作為本土創業典範,也是值得做的。如果創業者看到”鄰家男孩“也做成了獨角獸,對他們更有參考價值。

再其次是可以針對地區或場地打造聚落和生態鏈,鼓勵不同背景的人才交流成長。這是有幫助的,不過如果每個部門,每個城市都去找閒置房地產來做聚落,那最後提供的價值也只是鬆散的廉價房租,並沒有達到聚落效應。

過多的比賽是下策。現在的環境有過多的比賽,而且有些團隊拿不到錢,就靠比賽養活團隊。這反而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因為這些比賽和實際創業脫軌。優質的投資人不可能只靠一個演講決定投資,而且選出來的可能是口才最好的,或甚至是付費請諮詢公司設計的團隊,而不是執行力最強的團隊。

最糟的是直接評選送一大筆錢給創業團隊,因為:1)評選委員本身未必夠格,2)就算有好的評選委員,也很難在短時間做出判斷,而且成功沒有好處,失敗也不必負責,3)就算好委員投中了好項目,這樣反而會搶了投資人的機會,讓他們更難找到好的項目,降低他們的回報(現在已經很低了)。4)這樣反而餵養了一批諮詢公司,來幫助創業團隊寫Powerpoint。

很不幸的是下策反而是可以看到一些表象的短期「成果」(辦了X場比賽,獎勵了Y人,給出了Z元)。上策反而飽受質疑質疑,而要多年後才能看到結果。所以,怎麼辦呢?

延伸閱讀:工商時報 創新工場首席執行官李開復:台灣拚創業 政府勿太短視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