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currently at: ejtech.hkej.com
Skip This Ads
Don't Miss

銀行業邁向科技新常態(梁嘉麗 )

By on September 21, 2015

本文作者為香港銀行學會行政總裁,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

信報財經新聞 黃潤根 攝

信報財經新聞 黃潤根 攝

早前國際調查機構優興諮詢(Universum)進行大學生就業意向調查,選出本年百大「具吸引力」的僱主(Attractive Employers)。在香港的十大排名中,榜上有名的銀行就只有兩家。再看看排行榜的其他名字,科技企業對大學生的吸引力明顯有增無減;在香港排名居高首位的是谷歌,而大家熟悉的蘋果今年則躍升12級打入十大之列。

從銀行界的角度來看,上述的就業意向調查結果並非單單是排名上的調整,仔細地對比排名的升跌和大學生這兩年的十大選擇,業界不得不承認,科技行業已成為了年輕人的就業「新寵」;換句話來說,在人才吸納方面,本地的銀行業正要跟科技業來個正面的競爭,這將是我們不可忽視的情況。

筆者多年來專注本地銀行業的培訓工作和專業資格認證,有不少機會與準備投身社會的畢業生和新一代的入職者接觸;每當談及銀行業和科技發展之間的互動和發展機會時,討論都會變得熱烈起來。

香港發展條件優厚

曾經有專家指出,雖然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是全球三甲之一,僅次於紐約及倫敦,但在金融科技投資方面的排名卻三大不入,且落後於新加坡,更有說情況如此下去不但競爭力會被削弱,行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也會減低。

不過,對金融科技行業來說,香港始終是一個有很大吸引力的地方。作為一個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的銀行及金融服務業有較扎實的根基,經營環境及配套都較為成熟;再加上優厚的客戶管理經驗、多元化的財富管理業務和產品,這些對金融科技行業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條件。

一直以來,銀行業在資訊科技項目上的投放都十分可觀,雖然投放分布會因個別銀行的發展情況有所分別;不過,整體來說,其所佔的營運開支份額也不算小。根據麥肯錫去年發表的研究報告,位於亞太區內較成熟市場的銀行,其資訊科技的資源投放往往佔總營運開支的百分之十五,跟歐洲銀行的百分之十八頗為相近;而當中花費在日常營運項目上(run the bank)和在策略性轉變上(enabling strategic change)之間的比例,則分別為七成和三成,後者更有上升趨勢。就香港而言,個別銀行的投放會集中在日常的業務運作和中後台的層面;加上金融海嘯後,監管環境出現改變,銀行會為風險管理、安全性及營運效益等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不過,由於香港的零售銀行業務始終以分行業務和財富管理為主,因此根據筆者所悉,為了保持零售業務的競爭力,大多數以零售業務為主的銀行都十分重視與服務介面和產品相關的科技資源投放,佔整體資訊科技成本百分之六十。

科技的應用在金融行業的發展空間是非常廣泛的,以零售業務為例,網上銀行、移動裝置上的銀行服務、利用近場通訊科技的流動支付服務,以及大數據分析等,都能有助銀行提升銷售和業務,並使客戶有更好的體驗。

無論如何,隨着金融科技發展迅速,前台和各個業務策略項目對科技資源投放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加上科技應用不斷走向前台,觸發更多不同類型的顧客,可算是行業的新常態。業界必須以積極求變的態度去面對種種發展,以減低新格局為業務帶來的衝擊。

人才培訓須跨界別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今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已要求成立督導小組,與業界、科研及監管機構攜手,就推動香港作為金融科技中心進行研究。而今年4月政府發布的《2015年結算及交收系統(修訂)條例草案》,也為零售支付建立了初步的監管框架,為今後香港的零售支付業務指明了方向。

既然科技的應用和發展是金融業的新常態,那麼人才培訓的步伐當然不可怠慢。香港銀行學會的重要任務包括提高銀行從業員對金融科技的認知,以實用為大前提,提供不同的課程以提升行業所需的專業知識,以及加強金融科技人才培訓。

為了配合市場的發展和科技應用的需求,銀行與金融服務業和科技資訊界再不可各走各路,跨界別的合作更是人才培訓和發展的必走之路,雙方的專業交流和互惠互補將會是成功的關鍵。

現時大學及高等院校有提供金融服務相關的課程,大多在學術層面及研究工作,亦屬於自選課程。香港銀行學會提供的銀行及金融服務的相關課程較具實用性及附以實用例子。雙方從不同角度及用家需要出發,相信必定有合作空間。

於9月25日舉行一年一度的香港銀行家峰會中,金融科技將是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今年峰會以「新格局,新常態」為主題,業界人士將聚首一堂,討論創新科技為行業所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務求以有效的策略在新格局中經營,以積極開放的態度來面對行業的新常態。

支持EJ Tech



如欲投稿、報料,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按這裏聯絡我們